条件致病性原虫ppt课件.ppt

条件致病性原虫ppt课件.ppt

ID:48073232

大小:616.55 KB

页数:55页

时间:2019-05-06

条件致病性原虫ppt课件.ppt_第1页
条件致病性原虫ppt课件.ppt_第2页
条件致病性原虫ppt课件.ppt_第3页
条件致病性原虫ppt课件.ppt_第4页
条件致病性原虫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条件致病性原虫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条件致病性原虫刚地弓形虫隐孢子虫肺孢子虫主讲人:覃金红职称:副教授2008.3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nicollemanceaux概述1908年法国学者在北非突尼斯的一种啮齿动物刚地梳趾鼠的肝及脾单核细胞中发现,命名为弓形虫。1923年捷克医生首次发现弓形虫病例。1937年在一例死于脑膜炎的新生儿的脑中发现此虫,认为可经胎盘感染。1954年提出通过未熟的肉传播。1965年认为可能通过粪便传播。1969、1970年阐明其生活史过程及其形态。形态滋养体:大小4~7×2~4微米,又称速殖子,一个细胞内含多个速殖子称为假包囊。包囊:大小5~100微米,内含

2、的虫体称为缓殖子裂殖体:呈椭圆形,内含裂殖子4~29个,呈扇形排列。配子体:雌配子体圆球形,直径约10微米。雄配子体呈新月性,长约3微米,核伸展,前有2根鞭毛。卵囊:大小11×12.5微米,内含两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含四个子孢子。弓形虫生活史发育过程中间宿主终末宿主感染阶段肠壁及全身有核细胞肠腔肠腔包囊缓殖子慢性期速殖子假包囊急性期缓殖子速殖子子孢子包囊假包囊卵囊缓殖子速殖子子孢子卵囊裂殖体裂殖子♀配子体♂配子体♀配子♂配子合子卵囊肠上皮细胞弓形虫生活史要点所需宿主:终宿主为猫科动物(最重要为家猫),中间宿主为人及多种动物。寄生部位:终宿主(肠上皮细胞),中间宿主

3、(有核细胞,主要为脑、肌肉、淋巴结)。感染阶段:卵囊、包囊、假包囊。感染方式:口、接触、飞沫、节肢动物、胎盘、输血、器官移植。生殖方式:终宿主中(配子生殖、裂体增殖)中间宿主(二分裂、出芽生殖)弓性虫生活史的特点弓性虫对终宿主有严格的选择性,对中间终宿主无严格的选择性。在终宿主体内对终宿主细胞有严格的选择性,在中间宿主体内对中间宿主细胞无严格的选择性。感染阶段及感染方式多样性。生殖方式多样性。传播方式多致病致病因素致病机制临床表现致病因素虫体:1:虫株不同,致病力不同。弓形虫的毒素有弓形虫毒素,弓形虫素,弓形虫因子。2:虫体不同发育时期的抗原特异性不同,影响致病力

4、(速/缓殖子均有P30,但两者的空间结构不同)。。宿主:1:当宿主的抵抗力较强时表现为隐性感染。2:当宿主的抵抗力较弱时表现为显性感染。致病机制速殖子是主要的致病因子,可直接破坏有核细胞。另外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炎性侵润导致炎性反应及组织坏死。包囊寄生广泛并不断长大压挤组织器官,包囊破坏可因引起迟发性变态反应,导致肉芽肿形成。临床表现先天性弓性虫病:1:妊娠早期感染:早产,流产,死产和胎儿畸形。2:妊娠晚期感染:出生后新生儿呈“隐性感染”,可出现癫痫及视力障碍,黄疸,发热。获得性弓性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可引起多器官的损害,常累及脑部、淋巴结和眼部,出现淋巴结肿

5、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运动障碍,眼部病变。诊断病原诊断:1:体液检查.2:活体组织检查.3:动物接种.免疫学诊断:1:染色实验(DT).2:IHA,IFA,ELISA.3:DNA探针,PCR.流行与防治流行与分布:呈世界分布,广泛寄生于人体及多种动物;国外感染率25%~50%;我国人体感染率5%~20%,我国家畜感染率10%~50%。流行环节:1:传染源:动物为主要传染源,主要为家猫,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2:传播途径:经口,胎盘,输血,器官移植等。3:易感人群。防治原则:1:加强宣传教育。2:加强肉类检疫。3:加强家畜,家禽的隔离与消毒。4:治疗病人:一般药物+

6、γ-干扰素广泛流行的原因1、虫体具有较强的抵抗力2、多个虫期都有感染性3、中间宿主广泛4、在中间宿主之间、终宿主之间、终宿主与中间宿主之间互相传播5、包囊可长期生存在中间宿主内6、卵囊排放量大隐孢子虫概述隐孢子虫属顶复门、孢子虫纲、真球虫目。有微小隐孢子虫、鼠隐孢子虫和贝氏隐孢子虫三种,主要寄生于人、牛等体内者为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隐孢子虫生活史中有无性生殖、有性生殖和孢子生殖三个阶段,无需转换宿主。微小隐孢子虫主要寄生于小肠上皮细胞内,通常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进行传播,进入人体后将导致反胃、腹泻和痉挛病症。免疫功能正常者出现病症后数周会自然消失;但在

7、体质较弱的人身上,隐孢子虫会作用数月,严重时能危及生命;是一种人畜共患性原虫病。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有效的药物对付隐孢子虫。卵囊形态示意图大小4~6微米,外为囊壁,内含四个子孢子和一个残留体卵囊-抗酸染色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parvum卵囊-抗酸染色生活史厚壁卵囊子孢子滋养体Ⅰ型裂殖体8裂殖子经口3次分裂2代滋养体Ⅱ型裂殖体4个裂殖子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合子2次分裂薄壁卵囊(20%)自身感染小肠发病机制隐孢子虫主要寄生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在宿主细胞内形成纳虫空泡,空肠近端是原虫数最多的部位,严重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上皮细胞,以及其他上皮细胞

8、,如呼吸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