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 金妙文.doc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 金妙文.doc

ID:48156156

大小:3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1-21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 金妙文.doc_第1页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 金妙文.doc_第2页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 金妙文.doc_第3页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 金妙文.doc_第4页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 金妙文.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 金妙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痰瘀互结证的辨治体会南京中医药大学金妙文南京市级机关医院胡炜“痰”与“瘀”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两类不同病理因素,但又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每常兼夹复合为病,成为一种新的特质的病理因素,其病理特征为痰瘀互结,其临床表现的一系列病症称之为痰瘀互结证。古代文献中虽未明确提出“痰瘀互结”之称,但有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论和实践,由来已久。现代研究证实:“痰证”与“瘀证”有着共同的生物化学基础。临证从“痰瘀互结”论治一些疑难病重症,常获显效。是中医病机学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环。津血同源,如水谷精微所化生,流行于脉内者为血,布微于经脉之外者为津液,赖脏腑的气化作用,出入于脉管内外,互

2、为资生转化,说明血以津液生,津以血液存。故在病理状态下,津凝则为痰,血滞则成瘀,痰聚则血结,血凝则痰生,以致互为因果同病,杂合为患,以而为痰瘀同病,提供了理论依据。1、痰瘀互结证的辨证要点1.1痰瘀互结证辨证关键首重苔脉痰证的舌象,多从舌苔反映:患者苔多白厚或黄,化热则苔黄腻;瘀的舌象,多从舌质反映;患者舌质多暗紫或有瘀点、瘀斑;另若此类患者阳气不足,表现在舌象为舌体胖大边有齿痕。痰证的脉象,以滑脉或弦脉为常见;瘀证的脉象则以涩脉为主。痰瘀互结证之脉象可见弦、滑或沉涩,并视痰瘀之侧重不同而有别:痰胜于瘀者,其脉以滑或弦为主;瘀胜于痰者,其脉则以涩为主。1.2痰瘀互结证的常

3、见临床表现1.2.1疼痛疼痛是痰瘀互结为病最常见的症状。《张氏医通》云:“痰挟死血,随后攻注,流走刺痛。”痰瘀阻滞脉络,不通则痛。此疼痛多部位固定,或刺痛,或持续性阵痛,且疼痛较顽固。疼痛的具体部位常为痰瘀聚集之处:如痰瘀聚于心则胸痹心痛;聚于肝则胁痛;聚于胞宫则痛经;聚于经络则关节疼痛拘急……其中疼痛呈刺痛,固定不移者,常偏于瘀痛;疼痛重着缠绵,经久不愈,偏于痰阻致痛。但临床运用中两者很难绝对分开。51.2.2麻木朱丹溪认为肢体麻木者,有“湿痰死血”。痰瘀互结阻滞气血运行,肌表失于濡养,则麻木不仁。痰瘀阻滞所致肌肤麻木,日久不愈,或固定一处,或全然不知痛痒,经年累月,无

4、有轻时,或遇寒增剧。1.2.3肿块痰与瘀结,层层相因,凝聚成块,日以积大,形成各种肿块。在表可为外伤痈肿疮疡,在内多见症瘕积聚、瘿瘤瘰疬。正如《内经》谓:“汁沫与血相搏,则合并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1.2.4异常分泌物多为炎性分泌物,如咯吐痰血、带下赤白、白浊尿血、脓肿积液等。按中医传统说法:一般红色或紫黑色分泌物,多为血化,侧重从瘀论治;黄色或黄白色分泌物,多为津液所化,侧重从痰论治。1.2.5精神症状瘀痰上蒙清窍,可见反应迟钝、健忘、甚则突然昏倒,不醒人世;久郁化火,上扰神明则可出现头痛、失眠、烦躁易怒,甚则发狂等证。《丹溪心法》谓狂病“多因惊扰,痰血塞于心窍所致”

5、,《重订通俗伤寒论》谓:“热陷包络,夹痰瘀互结清窍,症必痉厥并发,终日昏睡不醒,或错语呻吟,或独语如见鬼状”。1.2.6久咳喘促“肺为贮痰之器”,痰瘀互结于肺,气机壅滞,宣降失司,可见咳嗽喘促,咯吐痰血,甚则难于平卧。痰瘀伏肺,胶结不解,其所致咳喘必缠绵难愈。《丹溪心法》说:“肺胀而嗽,碍气而病,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血证论》亦论咳喘为“痰水之壅,瘀血使然”。1.2.7妇科症状痰瘀交阻脉络,气血不得流通,可致月经量少,后期,甚则闭经、不孕;亦可见带下量多或夹脓血。痰瘀病证的临床表现广泛而复杂多变,古人所说“百病皆生于痰”、“怪证属痰”、“久病属瘀”为其

6、最贴切的描述,故疑、难、久、痼之病皆有涉及,临床不可拘泥。1.3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注意某些易伴痰瘀互结的病证如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脑血管病、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慢性肾炎、肾小球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性狼疮(SLE)、甲状腺肿大、精神分裂症等。1.4重视久病、怪病的痰瘀互结病理因素久病常使气血虚损,津血运行不畅则生痰瘀。叶天士创“久病入络”学说,指出:“经年累月,外邪留着,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提示5“久病入络”的本质为痰瘀交混互结于脉络之中;且正因为痰瘀互结,胶固难化,进一步使得病程迁延难愈。故对于久病难愈之症,应考虑痰瘀

7、互结的病理因素。而对于疑难杂证,传统医学素有“怪证属痰”“久病属瘀”之说,亦可考虑从痰瘀互结入手。此外,当痰病治痰或瘀病治瘀而久不获效时,也应想到痰瘀同治。1.5应结合患者素体情况中医有“肥人多痰”“体胖多湿”之说,此类患者出现瘀血征候时,应考虑痰瘀同病的可能性。2、痰瘀互结证的治疗方法2.1首应明确痰瘀互结证需痰瘀同治:临床上痰瘀互结证较单纯痰浊证或瘀血证更难处理,痰浊之邪性黏腻而胶固,瘀血之性亦胶着凝滞,两者互相胶结更为顽固。单祛痰,瘀血难化;单化瘀,痰浊不除,病根难已。故需痰瘀并治,复合应用化痰祛湿,活血化瘀之法。2.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