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课文讲解.ppt

我爱这土地课文讲解.ppt

ID:48396310

大小:8.87 M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1-19

我爱这土地课文讲解.ppt_第1页
我爱这土地课文讲解.ppt_第2页
我爱这土地课文讲解.ppt_第3页
我爱这土地课文讲解.ppt_第4页
我爱这土地课文讲解.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爱这土地课文讲解.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畅言教育本课时编写:河北省曲周一中谢建芳第一单元·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作还有《黎明的通知》、《我爱这土地》等。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一位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也享有声誉。写作背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

2、之中。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朗读艾青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的歌喉,接着写歌唱的内容,并由生

3、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2.理解象征和意象: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把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意象:“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个所谓的“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就是作者的感情。诗中的意象包含的象征意义我爱这土地意象象征│鸟诗人自己土地祖国

4、大地河流满腔悲愤风抗争精神黎明解放区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借用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3.诗中哪两句诗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课文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4.“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嘶哑”表达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5.诗中

5、“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怎样理解下面这两句诗?“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艺术特色1.写实和象征交织。诗人用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形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2.强烈的抒情色彩。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笔书写抗战现实,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6、,诗人更像那只痴情的鸟儿,声嘶力竭之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就是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主题思想诗人借鸟儿之口,运用丰富的想象,描绘出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及人民的悲愤和对光明的向往,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和对敌人的悲愤仇恨之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