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通论(七)判断句.doc

09通论(七)判断句.doc

ID:48433012

大小:23.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1-26

09通论(七)判断句.doc_第1页
09通论(七)判断句.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09通论(七)判断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通论(七)判断句【教学目的】  本讲介绍判断句的定义,判断句的特点,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判断句的表达功能等。要求重点掌握判断句的基本特点,并能在具体文句中辨认判断句,加以准确的今译。【重点难点】判断句的基本特点一、定义:判断句是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注意:1、语义上不表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例如:“蟹六跪而二螯。”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尽管它们是名词谓语句,但却不是判断句。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但意思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

2、写。2、判断句不是动词谓语句  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例如:“夫执舆者为谁?”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在古代汉语里,“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动词,对它的解释应该根据文意而定。这两句中的“为”似乎都可以译成“是”,有人把这样的句子理解成判断句。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种误解。用“为”的句子属于叙述句。有些意思上很像是判断句的“为”字句,其实都是叙述句。二、判断句的特点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是”,和现代汉语不同,而是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加上语气词“也”加强肯定语气。例如:“南冥者,天池也。”作为系词的“是”,是后

3、来发展而成的。“是”在古代汉语里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意思是“这”。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是”充当主语的如“是社稷之臣也。”“是”充当谓语的如:“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是”即认为是对的。“是”充当定语的如:“是岁,元和四年也。”判断“是”成为系词的标准是的前面有名词性或代词成分。“此是何种也?”这是战国时期的。“是是帚彗。”这是汉代的。很显然,这两句的“是”已经成为系词。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古代汉语判断句是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

4、。还可以在主语后“者”复指主语。1、主语+者+谓语+也。2、主语+谓语+也。3、主语+者+谓语。4、主语+谓语。四、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1、表示类属。  “滕,小国也。”2、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3、表示主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4、表示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