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七判断句也课件.ppt

通论七判断句也课件.ppt

ID:57050736

大小:955.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07-28

通论七判断句也课件.ppt_第1页
通论七判断句也课件.ppt_第2页
通论七判断句也课件.ppt_第3页
通论七判断句也课件.ppt_第4页
通论七判断句也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通论七判断句也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單元通論判斷句,也一、古漢語判斷句常用形式古代汉语表示判断,一般不用现代汉语判断词(也称“系词”)“是”,而用名词或名词性语组直接作谓语,句中还可用“者”和“也”来帮助表达判断作用,有如下五种形式。1、……者,……也。2、……,……也。3、……者,……。4、……者也。5、……,……。1、“……者,……也。”式:即在主语后用指示代词“者”复指主语表示强调,谓语后用语气词“也”表示判断语气。例如:南冥者,天池也。——《逍遙遊》虞卿者,遊說之士也。——《平原君列傳》注意:判斷句謂語前的“者”不一定是語氣詞,可能是代詞。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管晏列傳》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史記》

2、2、“……,……也。”式:即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示判断语气。例如: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孟子·公孙丑下)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齐桓公伐楚》3、“……者,……。”式:即在主语后用指示代语“者”复指主语表示强调,谓语后不用语气词“也”。例如:兵者,不祥之器。(《老子》)粟者,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传)兵器是不吉祥的器械。4、“……,……者也。”式:即在谓语后加指示代词“者”复指谓语表示强调,加语气词“也”表示判断语气。例如: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

3、也。”(史记·项羽本纪)5、“……,……。”式:即“者”和“也”都不用,直接用主语和名词谓语组合。例如:其人,圣儒。(史记·扁鹊列传)子产,仁人。(史记·郑世家)秦,虎狼之国。二、否定判断句的构成表示否定判断,在名词性谓语前加否定副词“非”。“非”在句中否定整个谓语,可译作“不是”,但它本身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否定副词,作状语。例如:求非吾徒也。(孟子·离妻上)劳师从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公非长者。(史记·淮阴候列传)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秋水)三、判斷句的活用前面所講判斷句均主謂之間屬同一或類屬關係,是標準的判斷關係。但有時也會出現主謂之間非同一或類屬

4、關係的判斷句,我們稱為判斷句的活用,有表示比喻、表示較為複雜內容、解釋原因三類。1、表示比喻:君,舟也;庶人,水也。《荀子·王制》曹公,豺虎也。《資治通鑒》2、表示較為複雜內容:千金,重幣也;百乘,顯使也。夫戰,勇氣也。3、解釋原因: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語》注意:翻譯中的判斷詞“是”不是原句固有的,而是加上去的。至攘人犬豕雞豚,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其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至入人欄廄,取人馬牛者,其不義又甚攘人犬豕雞豚者,此何故也?——《墨子·非攻》四、語氣詞“也”的用法“也”字有时用在单句或复句中作语气词,表示顿宕。1、句末語氣詞除了在判斷句末尾幫助判斷

5、外,還可以用在其他句子末尾,所表達的語氣都是肯定、確認。如:“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因果複句,用在表原因在分句之後,含肯定、確認語氣。“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祈使句,表示命令語氣,亦含有肯定語氣。2、句中語氣詞“也”在句中表示頓宕,亦有舒緩語氣作用。(1)用在單句主語後,表示頓宕:師也過,商也不及。鳥之將死,其鳴也哀。(2)用在前一分句後,表示時間修飾分句: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左傳·僖公三十年》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禮記·學記》(3)用在時間狀語後:今也則無。——《論語·雍也》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滕文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