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变化》说课稿李文华.doc

《家乡的变化》说课稿李文华.doc

ID:48539746

大小:3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5

《家乡的变化》说课稿李文华.doc_第1页
《家乡的变化》说课稿李文华.doc_第2页
《家乡的变化》说课稿李文华.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家乡的变化》说课稿李文华.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家乡的变化》说课稿李文华各位老师:  今天,我以《体验建构生成》为题,向大家汇报《家乡的变化》一课的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本课是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家乡在变化》的最后一课。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的家乡(社区)”的内容标准第2条“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编写。与前面的“我爱我家”、“家乡哺育了我”及后面的“我的国家和我的民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方面来说一说。  一、说教材  1教材解读  首先是教材解读(点击),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家庭世代居住的地方叫家乡。咱们中国人常常用“故里”、“

2、故土”、“乡井”、“衣胞之地”来表示家乡。《诗经·小雅》中写道:“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母亲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后人又用“桑梓”来比喻家乡。正因为家乡像母亲一样,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有着血肉相依的联系,所以,我们才更加关注家乡的变化与发展。  对学生来说,家乡这个概念可大可小,通过三年级《请到我的家乡来》等课的学习,我们已把家乡定位在江都,在第二课时课外延续时可将家乡的外延进行适当的拓展。  我认为本课应着眼于“变化”二字,不能误读为“我的家乡”爱家乡,这原本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本课教学过程应着力于“体验”,而这一切的变化,并不是我呈现或直接告诉他,而是

3、引导他通过自身的亲身体验主动获得的,只有通过自身的体验获得的情感才是真正的情感,才是有效的情感。  本着活用教材的原则,我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先对文本研读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有准备的,我也是有准备的,才能给他以启迪。  2、教学目标  备课之前,我曾在四年级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结果发现,非常热爱自己家乡的占28%,而感觉一般约占69%,不了解(或没什么感觉的)占3%。可见,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只是浅层次的,只有引导他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深切地感受家乡今昔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才能触动他心灵深处的琴弦,从而润物细无声地激发他的情感。  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

4、目标,针对教材内容和我校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能力培养:通过调查、访问、参观、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了解感受家乡的变化发展。  ②人格塑造: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社会化。  ③情感熏陶:进一步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之情。  3、教学安排  本课的教学分课外实践体验和课内交流感悟两个部分,两课时完成。  课前我重组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调查、访问和参观,了解和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的指导

5、思想,引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体验和课内交流感悟。  根据遵循儿童社会生活等一系列原则,让学生在主体的参与中通过多种手段了解、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结构决定着一堂课中教与学的活动顺序,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活动,能否形成协同的教学局面,都与教学结构有关,因此,我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现状出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框架:  第一课时:课外实践体验  音乐渲染导入新课  第二课时:课内交流感悟交流互动激发共鸣  辩论交锋升华认识  链接生活建构角色  课外延续引领实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外实践体验  体会家乡的变化应建立在对家乡了解的

6、基础上,一开始,学生可能会觉得一下子无话可说,或说得很少,我及时引导和点拨:要想了解家乡的变化,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再交流,知道可以采用拍照或摄像、实地调查、采访身边人、走访所在社区、点击互联网等方式,再进一步引导如何分配任务,从哪些地方去调查。  这一部分设计理念: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视角去观察生活,让他们在主体的参与中体验参与的真实,参与的快乐,参与的辛苦,从而达到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生活,获取真情实感的目的。  第二课时课内交流感悟  接下来,我想比较详细地说说第二课时我的设计理念与思路。。  课堂分为五大板块  第一板块:音乐渲染导入新课  歌曲《龙川情》

7、唱出了对家乡的热爱:好歌龙川飞出来,好水流进我的心。整个课在《龙川情》的音乐声中拉开序幕,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有一个地名已流传了三千多年,有一个地方具有水的灵动,龙的神韵,在江淮大地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对,这就是我们的家乡——江都。  缺乏情感是现行德育的一种机能性缺陷,因此,我觉得必须高度重视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中的地位和价值,《龙川情》又是一首富含江都乡土气息的歌曲,既为教学环节的展开创设情境,又为学生的情感升华作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