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件2.ppt

《故都的秋》课件2.ppt

ID:48654827

大小:259.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1-24

《故都的秋》课件2.ppt_第1页
《故都的秋》课件2.ppt_第2页
《故都的秋》课件2.ppt_第3页
《故都的秋》课件2.ppt_第4页
《故都的秋》课件2.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课件2.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故都的秋郁达夫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他曾这样形容自己的生活:“每天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平时和行动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郁达夫此时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水似的遁世文学。”写作背景思考探讨1、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2、作者如何描写北国之秋和南国

2、之秋的?(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3、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4、北国之秋让作者梦萦魂牵,是哪些秋景让作者眷恋?请概括出五幅故都秋景图。秋晨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5、这五幅秋景图按什么顺序来写?这五幅秋景图并无一定的顺序,是作者顺手拈来,随心而作,这恰恰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6、把这五幅秋景联系起来的“神”是什么?文章是怎么体现的?分析:种种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秋槐图:破屋、浓茶、高天、驯鸽、牵牛(破壁

3、腰中、蓝色或白色)本文的“神”: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分析:不写秋槐的高大挺拔,只写其落蕊,给人一种“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凉感觉。秋晨图:落蕊本文的“神”: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分析: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恰以表明孤独者的冷落、悲凉。此处以动衬静,令人顿生“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秋蝉图:衰弱的残声、嘶叫、家虫本文的“神”: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分析:北国清秋之雨忽去忽来,都市闲人互答悠然闲适,“我”超然于外观景,才真能感悟生活的淡泊,秋雨的丝丝寒意。秋雨图:灰沉沉的天底、凉风、闲人互答、

4、一层秋雨一层凉本文的“神”: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分析: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可见作者对故都秋日胜景了然于胸,感情表达含蓄而深沉。秋果图:枣子、淡绿微黄、清秋佳日本文的“神”: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7、作者为什么不选取色彩绚丽的景物,只选取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描写呢?提示:从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社会环境、自然景观)两方面考虑。结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诗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景”与“人”合为一体,“物”与“我”完美交融。本文作者就以卓越的艺术才华创造出一种“物我合一”的艺术境

5、界。思考: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故都的秋(颂歌)郁达夫味〈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形散而神不散、物我合一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又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再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