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ppt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ppt

ID:48670074

大小:4.75 MB

页数:140页

时间:2020-01-19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ppt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ppt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ppt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ppt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脉诊.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五章脉诊234降支升支1内容提要第一节脉诊概述第二节正常脉象第三节病理脉象第四节脉图的临床运用及意义2一、脉诊概念二、脉诊简史三、脉诊原理四、脉诊部位五、脉诊方法六、脉诊要素第一节脉诊概述3脉——脉道脉搏——心脏跳动推动血气在脉道中流动时振动管壁所产生的搏动。可见脉搏是心脏功能的具体表现。血液汇聚之处气血运行的通道第一节脉诊概述一、脉诊概念4脉象——医生指感下脉动应指的形象。是脉搏所显示的脉位(浅、深)、脉数(频率、节律)、脉形(长短、大小)和脉势(有力、无力)各方面的综合形象。脉诊——医生用手指切按患者动脉,根据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病情,辨别病证的诊察方法。第一节脉诊概述一、脉诊概念

2、5先秦医家扁鹊擅长候脉诊病。脉诊的具体记载始见于《内经》。《难经》提出“独取寸口”诊法。张仲景确立了“平(凭)脉辨证”。王叔和《脉经》是现存最早脉学专著。唐宋明清脉学发展迅速。应用现代科学,整理发展脉学。第一节脉诊概述二、脉诊简史6第一节脉诊概述三、脉诊原理心脏气血脉管脉搏脉象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指感71.心搏状态是影响脉象的动力。心气旺盛,心血充盈,心之阴阳调和脉象和缓有力;心气虚衰,心血不足,心之阴阳失调心象无序杂乱。第一节脉诊概述三、脉诊原理(一)心血脉是脉象形成的要素82.脉管的功能直接影响脉象。第一节脉诊概述三、脉诊原理(一)心血脉是脉象形成的要素脉道顺畅,血行加速脉道紧束,血行迟缓

3、脉道硬挺,血流艰涩影响脉象93.气血的质量可反映于脉象。气血不足,脉失充盈——脉象细弱;气滞血瘀,脉行艰涩——脉涩不利;气盛血涌,血流迫疾——脉洪滑数。第一节脉诊概述三、脉诊原理(一)心血脉是脉象形成的要素101.肺主宗气,贯通心脉;肺朝百脉,助心行血2.脾主运化,化生心血;脾主统血,影响血行3.肝主疏泄,调节心神;肝主藏血,调节血量4.肾精化髓,充养脑神;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第一节脉诊概述三、脉诊原理(二)其他脏腑组织对脉象的影响111.含义——诊察人体上、中、下三部有关动脉的诊脉方法。头,手,足×天,地,人→三部九候诊法源流:(《素问·三部九候论》)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一)三部九

4、候诊法122.诊脉部位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一)三部九候诊法13三部九候诊脉的部位示意图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一)三部九候诊法头手足×天地人→三部九候14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一)三部九候诊法(1)诊察每个局部的脉搏,了解各个局部的气血状况,提示相应脏腑、经络、部位的病变。(2)其不足在于:①各处血管粗细、厚薄、浅深不一,性状标准不一②某些部位的诊脉(五里穴)不便随意诊察。3.特点151.含义——对人迎和寸口脉象相互参照,进行分析的诊脉方法。2.部位人迎脉——喉结旁两侧颈总动脉搏动处寸口脉——两手挠骨头内侧桡动脉搏动处源流:《灵枢·终始》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二)人

5、迎寸口诊法16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二)人迎寸口诊法2.部位人迎、寸口的诊脉部位寸口脉(桡动脉)人迎脉(颈动脉)17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二)人迎寸口诊法3.方法诊人迎脉诊寸口脉184.运用寸口脉——反映内脏;人迎脉——反映体表(1)正常①人迎、寸口二处脉象相应,变化一致。②春季:人迎脉>寸口脉;秋季:寸口脉>人迎脉。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二)人迎寸口诊法194.运用(2)病理①寸口>人迎(1~3倍):寒邪入里/内脏阳虚寸口>人迎(4倍):内关(阴气盈溢于内不与阳气相交)②人迎>寸口(1~3倍):病邪由表入里(表邪盛)人迎>寸口(4倍):外格(阳气盛极格拒阴气不得外出)5

6、.特点:反映体内阴阳变化,较遍诊法简单。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二)人迎寸口诊法201.含义以寸口、趺阳、太溪三部相参诊脉方法。源流:张仲景《伤寒杂病论》。2.部位寸口脉——脏腑;趺阳脉——胃气;太溪脉——肾气。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三)仲景三部诊法太溪脉(胫后动脉)趺阳脉(足背动脉)21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三)仲景三部诊法3.方法诊趺阳脉诊太溪脉224.运用①寸口无脉或微弱,趺阳有力——胃气尚存,可救;②寸口无脉或微弱,趺阳亦弱——胃气已绝,难治。5.特点适用于寸口无脉或危重病人。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三)仲景三部诊法231.含义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之脉

7、象,以诊察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诊察方法。渊源:初见于《素问》;倡导于《难经》;推广于《脉经》。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四)寸口诊法242.机理(1)寸口是脉之大会(“百脉朝肺”)(2)寸口部脉气明显(经穴,输穴;“脉会太渊”)(3)可反映宗气盛衰(起于中焦,与胃气相通)(4)脉位浅显易诊察(桡动脉寸口部行走表浅)第一节脉诊概述四、脉诊部位(四)寸口诊法25部位确定寸,关,尺×浮,中,沉→三部九候分候脏腑:左手心肝肾,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