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课件1.ppt

《滕王阁》课件1.ppt

ID:48783247

大小:95.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1-24

《滕王阁》课件1.ppt_第1页
《滕王阁》课件1.ppt_第2页
《滕王阁》课件1.ppt_第3页
《滕王阁》课件1.ppt_第4页
《滕王阁》课件1.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滕王阁》课件1.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唐四杰初唐四杰初唐四杰即唐代高宗到武后时期的四位职小而才高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应该说声律和风骨兼备的唐诗,是从他们开始的。唐代蓬勃昂扬的时代气息,卓尔不群的才华名声使四杰都满怀兼济天下的胸怀和抱负,而卑微的官职和地位却使他们怀才莫展、坎坷失意。在他们的诗歌里,表现为题材的开拓,四杰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的开拓同时带来了一种严肃的思想,一种豪放的气势,一种慷慨悲凉的风格。四杰的诗歌也因而成为初唐诗歌中风骨凝练的佳作。王勃诗的代表作是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

2、蜀川》,其《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是一篇骈文佳作。杨炯的代表作是五言律诗《从军行》。卢照邻的代表作是七言歌行《长安古意》。骆宾王的代表作是《在狱咏蝉》。王勃简介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大儒王通之孙,诗人王绩之侄孙。年十四,应幽索科试,中第,做过几任小官,后因写了一篇代沛王鸡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本是游戏之作,竟获罪被革职。去交趾省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六岁。   王勃学识渊博,著述极多。诗与文均负盛名,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王勃之

3、诗虽未完全脱尽六朝绮丽的余风,但年少才高,官小名大,充满着追求事业的心情,因此诗的内容多有宏放浑厚的气象,显示出唐代诗风正在向新的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五言律诗的形式到他的手里,已被普遍运用而渐趋成熟,五言绝句与七言歌行也有了发展与提高。有《王子安集》。滕王阁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注释]江:赣江。槛:jiàn栏杆。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远道去交趾探父,途经洪州(今江西南昌

4、),参与阎都督宴会,即席作《滕王阁序》,序末附这首凝炼、含蓄的诗篇,概括了序的内容。滕王阁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诗文解释】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时日悠悠不尽,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度过几个春秋。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诗文赏析】这首诗

5、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借代此诗。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湮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这首诗回忆起滕王阁当年的繁华,如今却是物转星移,面对世间的盛衰无常,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全诗含蓄、凝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思考: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哪些?属于时间的有哪些?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

6、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诗歌第一句“滕王高阁临江诸”直接点题,一个“临”字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之势。第二句由今及古,遥想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诗人不禁产生了人生盛衰无常的怅惘。第三、四两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融情于景,寄慨遥深。第五句“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笔触则由空间转入

7、时间,“悠悠”二字点出了时日的漫长。第六句则很自然地生发了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年复一年的感慨。末尾两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历代吟咏滕王阁的律绝中,王勃的《滕王阁诗》可谓上乘之作。诗歌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艺术特色]唐诗多用实字(即名词),这与喜欢多用虚字(动词、

8、、尤其是转折词)的宋诗有着明显的区别。例如,三四两句中,除了“飞”字和“卷”字是动词以外,其余十二个字都是实字,但两个虚字就把十二个实字一齐带动带活了,唐人的善用实字,实而不实,于此可见。另外,诗的结尾用对偶句法作结,很有特色。一般说来,对偶句多用来放在中段,起铺排的作用。这里用来作结束,而且不象两扇门一样地并列(术语称为扇对),而是一开一合,采取“侧势”,读者只觉其流动,而不觉其为对偶,显出了王勃过人的才力。后来杜甫的七言律诗,甚至七言绝句,也时常采用这种手法,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