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大致流程与排位距离.doc

模具设计大致流程与排位距离.doc

ID:48840016

大小:5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01

模具设计大致流程与排位距离.doc_第1页
模具设计大致流程与排位距离.doc_第2页
模具设计大致流程与排位距离.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模具设计大致流程与排位距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模具设计大致流程合理的模具设计,主要体现在所成型的塑料制品的质量(外观质量与尺寸稳定性);加工制造时方便、迅速、简练,节省资金、人力,留有更正、改良余地;使用时安全、可靠、便于维修;在注射成型时有较短的成型周期和较长使用寿命以及具有合理的模具制造工艺性等方面。1、对制品及样板进行分析消化。2、应了解客户是否对注射机规格提出要求,以确定模具大小范围。3、型腔数量确定及排位。4、分型面确定。5、如有行位、斜方结构应先予以了解。6、浇注系统设计。7、镶嵌结构的确定。8、顶出、复位系统设计。9、冷却、加热系统设计。10、导向、定位装置。11、确定模胚,选

2、用标准件。12、模具钢材选用。13、完成结构图,模胚图,开料。14、打印出图,核对,上交模具设计组长,主管。15、绘制主要零件加工图。图1排位距离(1)根据经验确定排位距离:A、小件的塑件:距模仁边沿为25mm~30mm之间,塑件之间为15mm~20mm,如有镶件则为25mm左右,塑件间有流道的最少要15mm。B、大件的塑件:距模仁边沿为35~50mm,有镶件最小为35mm,如1件钢件出多件小塑件,则其之间的距模仁边沿应为12~15mm左右;塑件长度在200mm以上,宽度在150mm以上其塑件距模仁边应不少于35mm。C、模仁边沿到模板边沿之间的

3、距离要大于35mm,常用于大于50mm以上,母模仁顶端到母模板顶端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m,常用于大于30mm以上。公模仁底端到公模板底端之间的距离不小于30mm,常用于大于40mm以上。(如图1所示)另外,顶出行程=塑件的总高度+大于等于13mm的最小安全量,最小不要小于40mm。图2(2)根据塑件的平面投影面积与高度确定排位距离:(如图2所示)图中:A—模仁边沿到模板边沿的距离(mm);B—母模仁边沿到定模板边沿的距离(mm);C—公模仁边沿到动模板边沿的距离(mm);D—制品边沿到模仁边沿的距离(mm):E—塑件最高到母模仁边沿的距离(mm

4、);H—公模仁边沿到动模板边沿的距离(mm);X—塑件高度(mm)。产品投影面积S(mm2)ABCHDE100-900402030302020900-250040-4520-2430-4030-4020-2420-242500-640045-5024-3040-5040-5024-2824-306400-1440050-5530-3650-6550-6528-3230-3614400-2560055-6536-4265-8065-8032-3636-4225600-4000065-7542-4880-9580-9536-4042-4840000-

5、6250075-8548-5695-11595-11540-4448-5462500-9000085-9556-64115-135115-13544-4854-6090000-12250095-10564-72135-155135-15548-5260-66122500-160000105-11572-80155-175155-17552-5666-72160000-202500115-12080-88175-195175-19556-6072-78202500-250000120-13088-96195-205195-20560-6478-84

6、以上数据,仅作为一般性塑件的排位参考,对于特殊塑件,应注意以下2点:A、当塑件高度过高时(塑件高度X≥D),应适当加大”D”,加大值MD=(X-D)/2;B、结构复杂需做特殊分型或顶出机构,或有侧向分型结构需做滑块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适当调整模仁和模架的大小以及各模板的厚度,以保证模架的强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