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疑”课堂导学模式之我见.doc

“三疑”课堂导学模式之我见.doc

ID:48932323

大小:15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2-25

“三疑”课堂导学模式之我见.doc_第1页
“三疑”课堂导学模式之我见.doc_第2页
“三疑”课堂导学模式之我见.doc_第3页
“三疑”课堂导学模式之我见.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三疑”课堂导学模式之我见.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三疑”课堂导学模式之我见-教师教育论文“三疑”课堂导学模式之我见文/陈洁一、什么是“三疑”课堂导学模式“三疑”即质疑、探疑、解疑。在质疑环节中,数学课堂上,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老师梳理问题,用这些问题驱动课题;探疑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来解决之前提出的问题,老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解疑环节中,学生进行一些拓展性迁移性的练习,提升学力。二、为什么要实施“三疑”课堂导学模式在长期教学活动中,我们在教学中,永远重复着这样一个环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从问题的提出开始,问题

2、的分析推进,问题的解决终结。比如说:关于《长方形面积》一课,学生会提出长方形面积是什么?长方形面积怎么算?长方形面积怎么带上面积单位?等等,只可惜在这样多的问题的功能,却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来,驱动和引领学生进行主动积极,卓有成效的学习。为了改变填鸭式教学,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何林钰老师提供的《长方形面积》一课为载体,我们开始了“三疑问题导学模式”的探索。三、怎样实施“三疑”课堂导学模式为了顺利的开展此次研究,我们将数学组全体老师分为:a、课堂信息反馈组。b、学生行为观察组。c、教师行为观察组。d、教案设计组。大家各

3、司其职,围绕三疑课堂开展了扎实的教研活动。四、我的经验与体会1.从课堂信息组中学习到的经验这次课例研究,我和熊维洁是课堂信息反馈组,我们的任务是:对上课班级优、良、差各层次的学生进行前后访谈,以及对全班同学进行前后测。在此基础上,对“三疑问题导学模式”的课堂效果做出评估。在此之前,我从未做过前后测和前后访谈,所以我是从零开始学习,在不断的探索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何林钰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三次课例研究。这三轮,我和熊维洁老师都进行了相同的前后访谈,前访谈我们提出了如下问题:“你喜欢数学吗?”“你喜欢小组合作吗?你知道小组合作都要做

4、些什么吗?”“接下来我们要学习《长方形的面积》,你最想知道什么呢?”后访谈我们提出的问题如下:“课前你最想知道的,现在知道了吗?”“课堂上,你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些困难解决了吗?”“有信心学好数学吗?”采用相同的问题,是想看看不同学生对于“三疑问题导学模式”的反馈有无共性。事实证明,我们的学生是很喜欢这样的课堂,他们在课堂上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能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能享受学习的乐趣。三次前后测的问题和结果都不同,但出题和访谈的思路日渐清晰。通过三次学习,我明白了前后测题目应该涵盖: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技能,联系实际生活这四个板

5、块。在和大家的集体讨论中,我还知道了前测题,既可以为我们的课例研究服务,也可以运用到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去,在一节新课教学前用前测的形式摸准学生的脉,即时调整我们的教案,为教学服务。2.从“三疑课堂”中学习到的经验(1)观念的转变。以前,我认为老师把知识教给学生,只需要根据教参的指导认真备课,把知识点讲全讲透,设计一些为教学服务的教学活动即可,这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了,为了教知识而教,忽略了学生的需求,课堂缺乏理论的指导。通过这几次课例研究,我明白了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老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教

6、学不是教参说了算,而是以学定教。(2)课堂的转变。以往是我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现在是学生想学什么我教什么。在进行第一次课例研究时,我对“三疑”课堂有了初步的认识,于是,在自己的课堂上小试牛刀。《反比例》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比例,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我在课堂上,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表现令我惊奇,学生提出了:a、什么是反比例?b、两种量在什么情况下成反比例?c、怎么判断两个量程反比例?在探疑环节,学生通过自主探疑和合作探疑,解决了提出的三个核心问题。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更多人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收者。课

7、后,我对几个同学进行了简单的询问,自己提的问题自己解决了,他们很有成就感。五、再思考通过课例研究,“三疑问题导学模式”的优势已经显现无遗,学生和老师都在享受它带来的益处。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问题出现了:第一,对于每堂课,都适用这个模式吗?如:复习课、练习课、试卷评讲课等。第二,小组合作的具体规范是什么,怎样能让小组合作发挥最大的功效?此外,“三疑课堂”需要学生具备哪些能力?老师如何去培养这些能力?我想这些问题,只能放在实践中去解决,再日后的课例研究中,和大家一起碰撞出新的火花。(作者单位:成都市成华区红花学校)(责任编校:白

8、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