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求异思维的培养.doc

小学数学教学中求异思维的培养.doc

ID:48999332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6

小学数学教学中求异思维的培养.doc_第1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求异思维的培养.doc_第2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求异思维的培养.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求异思维的培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教学中求异思维的培养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性、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着直接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进行求异思维,才能使学生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知识,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我们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就是这种求异思维的结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重视求异思维的培养。教学中,本人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实践、研究:一、注重学生思维流畅性的培养求异思维的流畅性是指发散的量,其发散的项目愈多,说明思维的流畅性愈好,流畅性因素主要依赖记忆中

2、贮存的信息量。由此可见,须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流畅性。1、尽量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为此我们数学组老师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出发,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复习有相关联的知识点。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先让学生先复习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使学生学习新知识前贮存大量的信息,促进思维的流畅性。2、培养学生不断接受知识,思考所得知识的印象和探索意义,以便能自动地重复知识的内容,增加知识的横向联系,教师应授予学生如何对待具有关联的知识,鼓励学生过渡学习,使学生不受材料的束缚,这样知识才能灵活地应用,就能变成新的东西。3、设计“开放性

3、”题目,训练学生思维发散的量,促进思维流畅性,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四方面的习题。①答案不确定。也就是一题有多个解答结果,而且大部分的题在解出不同结果的同时能总结出解题规律。②条件不确定。学生通过对题目先从不同角度补上条件,然后解答。这种训练我在教学应用题时用的较多,如要求学生补上一个条件再解答应用题:“一个圆柱的高是10厘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此题条件的补充方法很多,(有的是补底的半径,有的是补底的直径,还有的补底的周长。)所要求的是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补充不同条件,解答出结果。这就体现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③问题不确定。也

4、就是学生在补充不同问题中,得出不同的解答。④解法不唯一。一道题思考的方法不一样,那么它的解题策略也就不一样。比如应用题可用算术解,也可用方程解,而同样是列方程解应用题,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也不同。通过设计“开放性”的训练题,使学生在训练中促进相关知识的联系沟通,达到了培养求异思维的目的。二、注重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灵活性指的是具有创造力的人,其思考变化多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易受思维定势的束缚,因此能提出不同风格的新概念。灵活性的训练应以重视联想力、进行多角度解决问题,破除定势干扰为主。⑴加强联想训练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

5、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教学中,教师坚持不懈地诱导学生从己有知识、方法联想到与之相似、接受知识、方法,把学生的求知欲与思考引向新的领域,可以使学生逐步形成由此及彼的联想能力,以激发学生的求异意识,诱导学生离开原有的思维轨道,联想到别的思维方式,实现求异思维。①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法进行发散。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如:甲筐苹果的与乙筐苹果的同样多,甲筐有45千克。两筐苹果哪筐重?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得出以下几种解法:生1:求出乙筐的重量45×÷=42(千克)

6、,再比较出甲筐重。生2:用假设法:甲×=乙×=1,得出甲==,乙==;从而比较出甲筐重。生3:根据题意得出:甲×=乙×,再依据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倍数,积不变。因为<,所以甲>乙。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增强知识间联系,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②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对结论的发散是指确定了已知条件后没有现成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尽可能多地探究寻找有关结论,并进行求解。在“分数应用题的综合复习”中,可采用这道题:某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生成哪些数学信息或结论?生1:男生是女

7、生的几倍?生2: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生3:男生占全班的几分之几?生4:女生占全班的几分之几?生5: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生6: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不仅仅思考条件本身,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根据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③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是指问题的结构确定以后,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进而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知识来解决问题。如:甲乙两人合做了250个零件,甲的工作效率是乙的,完工时,甲做了多少

8、个零件?引导学生抓住“甲的工作效率是乙的”这一条件,进行发散、联想:生1:甲的工作总量是乙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