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泾路站附属结构监测方案.doc

桐泾路站附属结构监测方案.doc

ID:49016157

大小:326.0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20-02-27

桐泾路站附属结构监测方案.doc_第1页
桐泾路站附属结构监测方案.doc_第2页
桐泾路站附属结构监测方案.doc_第3页
桐泾路站附属结构监测方案.doc_第4页
桐泾路站附属结构监测方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桐泾路站附属结构监测方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目录1工程概况11.1工程规模11.2工程周边环境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12.1地形地貌12.2土体工程地质特征12.3区域水文地质条件32.4地下水32.4.1潜水32.4.2微承压水32.4.3承压水43监测设计的原则及依据43.1监测设计原则43.2监测方案编制依据54施工监测目的55监测内容66施工监测方法76.1监测控制网的布置76.2测量精度86.3技术措施96.4监测点的埋设及施工监测、保护方法96.5监测方法117监测频率及报警值188提交监测成果199监测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措施2010紧急预案2111监测注意事

2、项21附图:1工程概况1.1工程规模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总体呈东西走向,线路起于苏州吴中区木渎站,途经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区、终于苏州工业园区钟南街站,线路全长约26Km。苏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桐泾路站设有5个出入口,2个风道。其中3、5号出入口分别与1、2号风道合建,4号出入口为远期预留。2号风亭与国土局大厦合建。本次设计为1,2,3,5号出入口1,2号风亭。结构采用明挖法施工,根据本站周围的环境条件和基坑深度,按照本线的《施工图设计技术要求》,本车站1号出入口基坑等级为一级、其余附属结构基坑等级为二级。围护结构主要采用Φ850S

3、MW,型钢插入型式有隔一插一、隔二插一、密插,设二道或或三道钢支撑。1.2工程周边环境桐泾路车站位于干将西路与桐泾路的交叉路口下方,沿干将西路东西向设置。附属结构周边有居民房,车站西北侧是已建成的国土局大厦;东北侧为苏州市工业设备安装工程公司;东南侧是彩香一村社区;西南侧是彩香二村社区。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2.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为广阔的太湖冲湖积平原,水系发育,地势平坦,系典型的水网化平原。未见历史文物古迹,地面标高一般在2.5~3.3m之间。2.2土体工程地质特征车站站址处地势较为平坦。根据地质资料,地层层序自上而下依次为:①

4、1杂填土:褐灰~灰色,松散。该层填料较复杂,由粉质粘土混大量碎砖、碎石填积,局部夹有块石,填料不均匀。层厚0.7~2.9m。①2素填土:褐灰~灰色,局部褐黄色,呈软~可塑状,由粉质粘土混少量碎砖石填积,仅局部分布。层顶埋深1.3~3.2m,层厚0.7~2.9m。③1粉质粘土层:灰黄色,可塑,局部硬塑,夹粘土,切面较光滑,无摇振反应,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高。层顶埋深1.3~3.2m,层厚0.4~2.5m。承载力特征值fak=190kPa。③2粉质粘土层:灰黄色,下部渐变为灰色,可~软塑。切面较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层顶

5、埋深3.1~6.2m,层厚1.4~6.3m。承载力特征值fak=150kPa。④1粉土层:灰黄~灰色,稍密为主,局部中密,部分为软~流塑粉质粘土,含云母片,偶见贝壳碎片。光泽反应弱,摇振反应迅速,干强度、韧性低。层顶埋深6.0~7.6m,层厚1.0~4.0m。承载力特征值fak=120kPa。④2粉砂层:灰色,稍密~中密为主,夹细砂、粉土和薄层粉质粘土,含少量云母片和贝壳碎片。层顶埋深6.0~10.0m,层厚4.1~8.0m。承载力特征值fak=140kPa。⑤粉质粘土:灰色,软塑~流塑,夹稍密状态粉土,局部为粉土与粉质粘土交互层,

6、均质性差,夹有软塑~可塑状态粉质粘土和淤泥质粉质粘土,稍有光泽反应,摇震反应不明显,韧性较低,干强度中等。层顶埋深13.8~16.1m,层厚5.5~9.8m。承载力特征值fak=100kPa。⑥1粉质粘土:绿灰色~灰色,可塑~硬塑,夹粘土。切面较光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韧性中等~高。层顶埋深22.9~25.6m,层厚1.4~4.0m。承载力特征值fak=240kPa。⑥2粉质粘土:绿灰~褐黄~灰色,可~软塑,呈上硬下软,均质性较差,局部无规律性地分布有薄层流塑粉质粘土和粉土。稍有光泽反应,摇震反应不明显,干强度、韧性中等。层顶埋深

7、26.3~29.0m,层厚4.0~9.6m。承载力特征值fak=140kPa。⑦粉土、粉砂:灰色,中密~密实,偶夹薄层粉质粘土,无光泽反应,摇震反应较迅速,韧性、干强度较低。层顶埋深32.2~36.8m,层厚1.4~5.1m。承载力特征值fak=170kPa。⑧粉质粘土:灰色,软塑~流塑,部分为淤泥质粉质粘土,夹薄层粉土。稍有光泽反应,无摇震反应,韧性较低,干强度中等。层顶埋深32.2~40.9m,层厚15.7~26.3m。承载力特征值fak=95kPa。⑨粉质粘土:灰绿~青灰色,可塑~软塑,夹粉土、粉砂,水平层理较发育。稍有光泽反

8、应,摇震反应不明显,韧性较低,干强度中等。层顶埋深56.2~59.0m,层厚4.3~9.2m。承载力特征值fak=160kPa。⑩粉土、粉细砂:灰色,中密~密实,局部夹粗砂和薄层粉质粘土。光泽反应弱,摇振反应迅速,韧性、干强度低。层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