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说课稿 (2).doc

平均数说课稿 (2).doc

ID:49150147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2-29

平均数说课稿 (2).doc_第1页
平均数说课稿 (2).doc_第2页
平均数说课稿 (2).doc_第3页
平均数说课稿 (2).doc_第4页
平均数说课稿 (2).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平均数说课稿 (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平均数》说课稿瓦店乡高城中心小学:张凤琴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并非编者任意而为,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二、教学目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制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和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运用已学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简单数据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三、说教法和学法: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不难,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应是本课的重点

3、。因此,应该让学生首先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求平均数的方法也就在学生理解意义的过程中发现并学会。另外,平均数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那么当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就应该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孩子身边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因此我没有按照原有教材编排,而是通过创设情境、产生需求——解决问题、理解平均数——联系实际、拓展应用这样一个教学结构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安排此课,给孩子们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

4、情境,提出问题1、游戏导入,说明规则一上课,老师就说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那我们就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同学们肯定很高兴,这时候老师再给同学们说一下游戏规则。班上分男队和女队两队进行夹豆子比赛,每队派三名代表参加,20秒的时间音乐计时,哪队夹的总数多哪队便获胜。每队一名学生负责统计,发给统计员成绩统计表。2、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游戏结束,出示成绩。男生:4颗、6颗、5颗;女生:2颗、2颗、4颗。通过计算总数男队15颗,女队8颗,我宣布:“男队获胜!”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这时我安慰女生:“看到大家这么玩的开心,老师也想参与其中,张老师申请加入女队好不好?”“太好了!

5、”于是,我让学生倒数20个数为我计时,我夹豆子8颗。“快算算,这回咱们女队夹豆子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6颗。“这一次我宣布:女队后来居上,女队获胜!”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你们比我们多一个人!“”“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把问题抛向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在现实生活的需要中,学生请出了“平均数”。(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在学生产生了对平均数的需求之后,就让学生在小组内探讨该如何求两个队的平均数,可以在纸上写一写、算一算,也可以用学具移一移。这里对于不同

6、层次的学生指出了不同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层次低的学生可以选择老师提供的可以移动方片的学具,层次高的学生可以用列算式的办法,从得出两个班的平均得分。在反馈移动方片方法时,老师适时引出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在反馈列算式的方法时,让学生明确先算出投中的总个数,再平均分给每一个人,介绍这种方法称为“先合后分”。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继续引导大家:“男队夹豆子的平均数是5,5代表什么?你怎么认识理解5这个数?”为什么男队除以3,女队除以4?让学生自由谈对平均数的理解,可以和其他数比一比。平均数是一个虚的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

7、在它们中间。平均数不是某一个人具体的夹豆子数量,它代表的是几个人夹豆子的平均水平。教师小结使学生意识到平均数可以比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这时教师宣布最终的获胜队。在我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在孩子们的亲身感受中,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初步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学生夹豆子的颗数除不尽,可让他们比商,如商相同,可比余数;也可以向学生渗透小数的知识。)3、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师:看来平均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