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8.ppt.ppt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8.ppt.ppt

ID:49281907

大小:2.38 MB

页数:35页

时间:2020-02-03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8.ppt.ppt_第1页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8.ppt.ppt_第2页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8.ppt.ppt_第3页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8.ppt.ppt_第4页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8.ppt.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8.ppt.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习作八小作者的写法(1)先写诗的出处(作者、朝代、诗题、全诗)(2)再写两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最后点明两句诗对人们的启发或激励作用(4)假如小作者收集资料充分,还可以写什么?(诗的写作背景、有关趣闻等)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就是用查找资料等方法对有关问题或现象等通过调查研究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或收获。1提出问题2查找资料3研究资料4解决问题5写研究报告名句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居高身自远,

2、非是藉秋风。学写古诗句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怎么写?这句诗出自哪首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作者是哪个朝代的人?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古诗调查研究报告表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

3、(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兄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古诗调查研究报告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谈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字子

4、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闻名于世,世称“三苏”,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此时他已与兄弟苏辙七年未见面了。全词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5、的意思是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它表达了诗人对于亲人的思念和全天下亲人间团聚的美好祝愿。现在,每逢节目,人们都会把这句诗写在贺卡上,寄给远方的亲人或朋友,表达自己浓浓的思念之情。古诗(调查)研究报告表“谈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全诗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是:“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面

6、目呢?因为在庐山之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由于人们所在的位置不一样,看问题角度不一样,对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想认识事情的真实面貌,只有走到更广阔的地方。这很容易使我们想到“井底之蛙”这个词,在井底的青蛙只能看到井口上的一小片天,而在井外的青蛙却能看到一望无际的蓝天。我们可不能做井底之蛙,要到更广阔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谈谈“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南宋诗人僧志南的《绝句》。全诗是:古木阴中寄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

7、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是南宋时期的诗人,他是一个僧人,志南是他的法号,他的真名不详。这首诗正是他早春踏青游玩时美好心情的真实写照。全诗的意思是: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两句写的最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和风细雨更有美感,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沾衣欲湿”,用衣

8、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富有画意。从这两句诗里还可以看出诗人对事物观察很仔细,他看到春雨中杏花的美和春风中杨柳的美。读完这首诗,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到了景色的美丽,同时也体会到了细心观察对于写文章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诗人细致观察事物的好习惯。我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要常怀着探究的精神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多新的知识。作业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诗进行研究分析写成一篇简单的研究报告。注意明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得出不一样的研究收获。要求层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