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_说课稿.doc

登高_说课稿.doc

ID:49339277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2-29

登高_说课稿.doc_第1页
登高_说课稿.doc_第2页
登高_说课稿.doc_第3页
登高_说课稿.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登高_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登高》说课稿第一:说教材我将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本课重点难点三方面进行说明(一)《登高》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阅读与鉴赏专题下第二单元的内容。学习这一单元侧重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鉴赏时,要注意知人论世;同时要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二)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3.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

2、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三)教材的重点及难点重点:由于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基于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诗歌景、境、情的关系即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难点: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悲国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第二说学情我们学校是农村高中,学生当中有的语文基础不好,有的语文兴趣

3、不高。但我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而我所要做的,就是激发他们内心的审美意识,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在课堂上采用以下教学方法。第三:说教法1、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以声达意”、“以声传情”可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2、提问法和点拨法。对于《登高》这首诗。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设置梯度性的问题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突破这一难点。3、讨论法。语文教学很大一部分在于兴趣教学,这堂课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

4、话,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4、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直观形象。第四:说学法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1、朗读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潜心把玩,发挥学生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2、讨论法。学生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第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恒的话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给我们呈现的是飘泊天涯之人眼中的萧瑟秋景;而毛泽东的

5、《沁园春长沙》,呈现的却是一幅绚烂多彩,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可见,不同的诗人面对同样的秋天却有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伟大诗人杜甫笔下的深秋又是怎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怀着仰慕的心情一起去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领略他的才情,去触摸他的灵魂深处。下面,我们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导语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对堂课充满兴趣,具体到本节课,设置这样的导语,一是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任何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都是在特定的时空完成的,面对秋不同的诗人会引发不同的情感体验。)二、知人论世通过对杜甫生平的了解,让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对诗人、诗歌、诗风有大致的印象。这一部分我将采用多媒体PPT的

6、形式直观的将杜甫的生平、代表作品以及《登高》这首诗写作背景呈现给学生,并且着重强调诗人的字、号、代表作品及诗风等基础知识的识记。三、解诗题诗题作为诗歌的一部分承载了一定信息量。对诗题的解答能对诗歌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这一部分我将采用迁移过渡法,以学生熟悉的苏东坡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过渡,通过重阳节登高这一风俗所具备的特殊文化内涵让学生领悟出诗人此刻登高望远的孤独、悲凉之情。四、诵读品诗(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

7、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3)三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解决第一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针对这个问题我将使用课堂讨论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我将在学生讨论结果即诗歌的颈联和尾联的基础上继续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这两联。①针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