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doc

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doc

ID:49399471

大小:2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9

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doc_第1页
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doc_第2页
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知识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又能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性实践。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学生容易觉得乏味,没有兴趣,这样就无法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情境的激发下产生问题的兴奋点,学生就能在学习中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启发学生的思维是教师教学启发艺术的主旋律,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问题性教学就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实践证明,疑问、矛

2、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动器”,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进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时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任何一位数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必备的基本功。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通过提问,引领学生进入问题解决过程。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有创造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能激励学生敢于尝试和冒险,能启发学生大胆探索,能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精神。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全面周密,做到以下几点:一、所提问题可具有开放性

3、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要强调标准答案,答案可以不是惟一的。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是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这样的提问,激发的正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正是想像力和创新性思维。传统教学的提问方式,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思维余地狭窄,容纳不下多种思路,结果堵塞了学生的思路,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开放式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多起点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反应,从而使他们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得到发展。在解题中教师的提问可以引导一题多解,训

4、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题多解是训练发散思维的好形式,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扩充解决问题思维的机遇,使学生不满足于固有的方法,而寻求新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在4、8、9、33、97、100这几个数中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数,并说明你的理由。”有的学生说:“4与众不同,因为它是最小的合数。

5、”有的说:“97与众不同,因为它是100以内最大的质数。”也有同学说,97是这几个数中惟一的质数,所以它与众不同;还有的说100与众不同,是惟一的三位数;有的说33与众不同,只有它有质因数11,又有的说9与众不同,因为它有2个质因数3……学生的这些较为巧妙的回答,只有在开放式提问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这种提问考察了学生对质数和合数特征的丰富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灵活、敏捷、多变的思维方式。诸如此类的提问和要求,在概念、计算、应用题教学和练习中都可出现。提问突出“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等特点,迫

6、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刻在追求新的,别人想不到的答案和设想。久而久之,学生的想像力和智慧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二、所提问题可具有比较性这是指教师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众多答案中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优的答案。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比较式提问,能使学生在思考回答的过程中,进行整合,加强分析对照,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得到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比较式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方式之一。用比较式的方法提问,学生能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既进行思维发散,又进行思维聚合。根据问题发散,再根据集中比较

7、,这就易于打破定势的影响,在众多平凡的答案中产生出不平凡的答案。这才是创造性思维的最终目的。三、所提问题可具有猜测性这是指问题的答案是学生凭借自己的想像、估计、推测出来的,是有待于证明后才能确定的。也就是说,在问题的激励下,学生根据已知想像未知,根据部分估计整体,根据条件推测结果,培养的正是直觉思维能力。这种提问在课堂上往往造成一种特定的顿悟氛围。由于是猜测,学生感兴趣,情绪兴奋——想猜;由于是猜测,学生能放开胆量,要冒险——敢猜;由于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不是信口开河——能猜。而猜测以后的思维状态是急

8、切地盼望证实,进一步推动学生去探究、钻研。所以证实猜测的过程显得极为重要,这就使得学习的目的性、主动性都大大加强了。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曾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以成为5米=50分米=500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此时教师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得出5元=5.0元=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