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常用鉴定本语.doc

古陶瓷常用鉴定本语.doc

ID:49501886

大小:11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02

古陶瓷常用鉴定本语.doc_第1页
古陶瓷常用鉴定本语.doc_第2页
古陶瓷常用鉴定本语.doc_第3页
古陶瓷常用鉴定本语.doc_第4页
古陶瓷常用鉴定本语.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陶瓷常用鉴定本语.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古陶瓷常用鉴定本语法华孔雀牡丹纹罐我国古陶瓷鉴定虽然宋明就兴盛,但只有少数文人学者业余爱好此道。鉴定成就也十分有限,儿乎无专著刊行,多见于文人笔记小说中。真止兴起鉴定之业,是明末清初之时。因古玩行业兴盛,大批古董要买进卖出,鉴定器物之真伪使关系到古玩行中人的荣誉,乃至生家性命。(如1936年,72岁的老古玩商人沈古甫,因花10万元买了几件假乾隆官窑瓷而破产:1930年,北京老古玩商刘东轩因将一块真黄田石看成假的,既丢了面子又少赚钱而气死。)所以古玩行人都极其认真钻研鉴定方法,苦练鉴定基本功。他们长期实践,师徒相授,日积刀累,形成了一套鉴定古代书画、陶瓷、玉器等的经验,有些

2、人成了此行专家,不少人著书立说,如广州许之衡,北京孙瀛洲等,给我们留下一份宝贵财富。同时,在百余年的古玩鉴定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行业用语,历代沿用',违约立俗成,成为常用术语。因为我们今天的古陶瓷鉴定工作肇源于清末民国年问古玩行人的鉴定,而今国内外知名的一些老古陶瓷鉴定专家,也来自旧中国古玩行中,这些常用术语在他们的著述中使用、传播,已成今日陶瓷鉴定中的”规范化用语"。因此,我们只能沿用,在新的条件下有所发展,而不能去”创新”。下面的这些常用术语,转录自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作为本节附录收入本书。面对火爆异常而错综复杂的古I口瓷器市场,不少人显得无所适从,其实,古I口瓷器

3、的收藏并非高深莫测,只要你能听懂或弄明白下面这些历代瓷器鉴赏、收藏家约定俗成的口语,便可大胆入市。口磕——器物口部受外力撞碰出现的大小不等的缺磕伤痕。冲口一器物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的裂纹,长短不等,多出现在碗、盘类瓷器上,也有外冲里不冲的现象。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将其磨去一部或大部甚至全部。毛边——器物口面的覆釉因伤全部脱落。重皮——器物口部因受重伤所出现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却未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棕眼——瓷物釉面气泡在窑中融裂爆破后,未曾弥和而形成的小孔。缩釉——瓷胎面上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普出现的漏胎现象。漏釉——器

4、物施釉时,局部有透漏而露胎无釉。片纹——瓷器釉面上出现的长短不一的相互交错的细裂纹片,与开片略同。软道——瓷器釉面久经摩擦而出现的细微丝纹。冷墨——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但在釉面上出现了一、二条纹路,胎体已透或未透。失亮一器物釉面或彩绘的表现,被硬物划破后留下的伤痕。伤釉由于釉与其它物体磨擦,致命釉Uli局部损伤O剥釉由于釉面受酸、碱、盐的侵蚀,或器物入土受浸而使釉面脱落。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红彩等款,冒充其它年代器物。磨底——足底内原来有釉,由于某种目的,如有意冒充其它年代,而把釉磨去。复烧——二次入窑烧烤。烟熏——用香烟熏作I口,嗅之有味。配腿——香炉、马、兽等的腿

5、或足已残伤不全,而进行补腿。配盖——用朝代不同器物的盖相配。炸纹——器物的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鸡爪纹。水锈——器物长期受土埋水浸,有灰黄、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补釉——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入火烧之。假出土——仿古各类器物,有意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亲如旧,低温铅釉和五彩、粉彩等器,尤其易于氧化或腐蚀。镶嘴流——壶流已消失,用其它嘴镶补。后刻阴款——在器物上用钻石工具刻款,不施釉,或刻后施釉入窑烘烧,后刻的字口,釉的切面有些不齐,且釉边不光滑。后作阳文款——在器物底部,后刻阳文款字而填以釉,或用釉堆写款识,多不够清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