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 讲稿.doc

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 讲稿.doc

ID:49689686

大小:6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03

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 讲稿.doc_第1页
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 讲稿.doc_第2页
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 讲稿.doc_第3页
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 讲稿.doc_第4页
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 讲稿.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 讲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第一节标本的采集运送、实验室评价和检查方法一、病原检验标本采集与送检的基本要求标本的正确采集和运送是实验室取得正确结果的前提。但对标本采集的方法和时间,标本的来源,实验室常不能直接加以控制,因此,临床医师和护士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细菌检验标本采集与送检的基本原则包括:(一)送检报告单应注明被检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标本来源及检验目的、抗生素使用情况,使实验室能正确选用相应的培养基和适宜的培养环境。(二)尽量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标本。(三)在采集血液,脑脊液,穿刺液等标本时,应严格执

2、行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四)标本采集后立即送到实验室,床边接种可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五)以拭子采集的标本如咽拭子,伤口拭子及时插入运送培养基送检,应采用吸水性好、不易干燥的材料取样。(六)混有正常菌群的标本,如痰,尿液,伤口拭子,不可置肉汤培养基送检。(七)盛标本容器须经灭菌处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剂。二、常见病原检验标本的采集送检方法(一)血液与骨髓1、通常采血部位为肘静脉,但感染灶附近血管采血,可提高阳性率。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集血标本。标本采集过程应严格无菌操作。2、每次采血量为5-10ml,

3、婴幼儿1-5ml,培养基与血液之比以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生素、抗体等杀菌物质。3、选择体温上升时采血可提高阳性率。对已用抗菌药物而又不能停药者,应在下次用药前采血。4、每例至少采血两次,间隔时间据病情而定,以利于提高阳性率和区别感染菌和皮肤污染菌。(二)尿液尿液标本的采集应严格进行无菌操作。由于治疗药物多数通过尿液排泄,因此,应在用药前采集尿液,且以晨起第一次尿送检为宜。尿培养送检单上必须注明标本采集方法及抗生素使用情况。1、中段尿采集: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采样前须以肥皂水和清水洗净尿道口,排出的

4、尿液前段须弃去,而将中段或近后段的尿液留于无菌容器中。2、导尿管采集尿液:可减少污染,但易引起逆行感染,除非必要,须避免用此方法。对留置导尿者,可用碘酒消毒尿道口处的导尿管壁,用无菌注射器斜穿管壁抽吸尿液,或消毒后解开接口,弃去导尿管前段尿液,留无污染的膀胱内尿液送检。不可从集尿袋的下端管口留取标本。3、膀胱穿刺采集尿液:病人耻骨上皮肤消毒后,以无菌针筒作膀胱穿刺。此法主要用于尿液厌氧菌培养或中段尿采集困难的婴幼儿。尿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和处理,耽搁时间不能超过两小时,否则,应置4℃冰箱保存,但最好也不要

5、超过6小时。(三)痰液1、自然咳痰:清水反复漱口后用力咳嗽,从呼吸道深部咳出新鲜痰液于无菌容器内送检。痰量极少者可用45℃10%氯化钠液雾化吸入导痰,一般以清晨第一口痰为好。2、气管镜下采集法、气管穿刺法:可减少污染,但病人有一定的痛苦,不易接受和推广。3、痰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和处理,最好不超过1小时,室温下延搁数小时,定植于口咽部的非致病菌呈过度生长,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的检出率则明显下降。(四)伤口烧伤创面与脓液1、无菌生理盐水清洗病灶表面后,用无菌拭子取病灶深部的脓液和分泌物,立即送检,或置运

6、送培养基内送检。2、对未溃破的脓肿直接用碘酒,酒精消毒皮肤后,以无菌注射器抽取脓液送检,也可以切开排脓时用无菌拭子采样。(五)粪便1、挑取有脓血粘液部分的新鲜粪便约2-3克盛于灭菌容器中送检,也可用拭子挑取粪便插入Cary-Blair运送培养基或PH7.0的磷酸盐甘油中送检,可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2、对不易获取粪便者,如婴幼儿可用直肠拭子采集送检。三、标本的质量评估标准1)标本及送检单上应注明被检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标本来源及检验目的、抗生素使用情况等,无患者信息及标识的不予接收。2)标本须及时送

7、检,超过时限的标本不予接收。3)送检容器须完整,有容器破损或标本渗漏的不予接收。1)标本储存、运送方式不当的,不予接收。2)明显被污染的标本不予接收。3)标本量明显不足的标本不予接收。4)除血培养之外的同一天内重复申请检验的标本不予接收。四、临床病原体检查方法其主要手段包括:1.直接显微镜检查:重要的基本方法,常作为初步诊断但阳性率相对较低。2.特异性抗原检查:可作为早期快速诊断,但特异性是关键。3.核酸检查:近年来发展迅速,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4.病原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常为确诊的关键步骤,但常较费时。5.

8、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以辅助诊断。第二节病原体耐药性检测一、抗生素治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抗生素使用增加,疗效下降2)出现难以治疗的感染3)抗生素加剧细菌耐药性4)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二重感染5)抗生素滥用,污染造成危害二、细菌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1)细菌水平和垂直传播耐药基因的整合子系统2)产生灭活抗生素的水解酶和钝化酶3)细菌抗生素作用靶位的改变4)细菌膜外排泵出系统5)细菌生物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