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细嚼慢咽品真味.doc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细嚼慢咽品真味.doc

ID:49774685

大小:28.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04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细嚼慢咽品真味.doc_第1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细嚼慢咽品真味.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细嚼慢咽品真味.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细嚼慢咽品真味——《我的叔叔于勒》导学《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名著。据我了解,当代中学生对于中外名著可以说是无人问津。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通过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如何才能培养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的兴趣呢?那种脱离课文,架空分析的教学方式,只会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不但不能提高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的兴趣,反而会使学生感到味同嚼蜡,大倒胃口。要培养学生阅读外国文学的兴趣,关键是引导学生把读与思紧密结合起来,边读边思,以思促读,以读促思

2、,从而品味和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切忌不可越俎代庖,由教师把课文掰碎了,嚼烂了,喂给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最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去用嘴吃,去咀嚼,去品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必须引导学生认真品读原文。就像咀嚼橄榄那样,开始可能觉得味道不那么好,但只要反复咀嚼,就会越嚼越有味,越嚼越甘甜,越嚼越想嚼,直至欲罢不能。欣赏文学作品就是要从人物、情节、环境三个方面入手。对于《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品味的。首先,分析题目明深意。要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

3、其含义何在?能不能以“于勒”、“菲利普兄弟”为题?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因此,要引导学生来分析题目。通过对题目的分析和理解,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侧重点。这个题目表现了“我”的态度,对叔叔的同情,对父母的不满。作者就是借“我”来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以“我”的态度来反衬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形成强烈的反差。如果以“于勒”为题,那主人公就是于勒了,写法就大不相同了,就不可能表现同样的主题。如果以“菲利普兄弟”为题,那就要正面描写其兄弟之间的关系,也不好表现同样的主题。由此可见,题目拟得好

4、坏至关重要。它决定主题的方向。其次,整体感知明构思。主题总是与人物与情节的构思安排分不开的。要深刻理解主题,必须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明白作品是如何构思的。这就要求学生思考并弄清下列问题: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主人公是谁?本文的故事情节是什么?(分析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归纳段落大意)。一篇小说,哪怕是短篇,也会有几个人物。其中必然有主有次。主次如何安排取决于主题的需要。这篇小说的人物有“我”、于勒、菲利普夫妇。主人公是谁?是“我”吗?显然不是。“我”只是一个线索人物,着墨不多。是于

5、勒吗?也不是,正面描写他的地方不多,他只在卖牡蛎处出现过一次,其他地方都是侧面描写。作品中着墨最多的就是菲利普夫妇,对他们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从语言、行动、表情、心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侧面的描写。作者就是要通过他们对待其亲弟弟的态度——认钱不认人,嫌贫爱富——来揭示和批判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社会病。情节是围绕“于勒”来展开的,实质上就是围绕一个“钱”字来展开的,来刻画菲利普夫妇的形象的。开端——盼望于勒,是因为他在美洲发了财;发展——夸奖于勒,是因为他要回来报答哥嫂;高潮——见到于勒,发现他

6、是一个穷光蛋,一下子来了一个180度的转弯,不但不相认,而且避之唯恐不及;结局——躲开于勒。前后对比多么鲜明啊,又是多么滑稽可笑啊!再次,细读全文明魅力。所谓细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要边读边思考:作品中写了些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情节的安排是否合情合理,决定作品的成败。情节的发展变化是否具有必然性,人物言行是否真实可信,决定作品是否有艺术魅力。前有因,后有果;前有伏笔、铺垫,后有照应、发展;都必须符合生活的逻辑。这些都要逐字、逐句、逐段地细读、细品,才可能看出来。作品是

7、如何开头的呢?开头两段写“我”家拮据的境况,前面是概述,后面是具体细节。为什么要写这些?因为后面的故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发展的。如果不是如此拮据,后面的故事可能大不一样了。第二段开头就说:“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这一句特别重要,表现了她的基本性格特征,决定了她对待于勒态度的必然性。要是她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她就不可能那样对待于勒了。因此这两段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为后面故事的发展作的铺垫。第三段开头就用了一个“可是”进行转折,直奔主题了,故事拉开了帷幕——渴望于勒归来,热切地盼

8、望了十几年,可是音信全无。为什么还不死心呢?这里设置了一个悬念,引人去读下文。第二部分逐步解开了谜底。通过插叙简略交代了于勒离开的原因,接着详细描写了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原因,以及他们这时对待于勒的态度。朝也思,暮也想,等待了十几年,就是不见于勒回来。为什么会如此?又是一个悬念。第三部分进入了高潮,终于见到了于勒。遇到于勒,纯属巧合。俗话说:无巧不成书。但这种巧也必须符合逻辑,有其必然性,否则就显得荒唐,难以置信。去哲尔赛岛旅游是促使他们碰面的契机,否则他们可能永远见不到面。这是偶然性与必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