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解析.doc

中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解析.doc

ID:50164744

大小:56.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3-06

中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解析.doc_第1页
中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解析.doc_第2页
中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解析.doc_第3页
中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解析.doc_第4页
中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解析.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解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对语文高考说不经过小学到初中九年的语文学习,学生的语文知识日渐丰富起来,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到了高中阶段,应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尤其是发展学生以语言为中介的思维能力。然而,我们发现,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三年时间究竟要使得学生在什么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恐怕没有谁能说得清楚。除了课本和教参之外,高中语文教师再也找不到可资凭藉的共同资源,而陈旧的教材教参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思想,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突破教材教参的限制,将会面对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广阔空间,对此,大多数教师心里没底,所以还不如安坐井底。

2、在这样一种情形下,高考不由分说地充当了高中语文教学的“主心骨”。高考打个喷嚏,整个高中语文教学都要感冒。今年的高考试卷就是明年高三语文教学的蓝本,也是大量的低劣的复习训练题的模本。有相当多的学校和教师常常很快处理完几册教材,立即投入到一轮又一轮的复习训练中去,甚至高一高二就开始心旌摇摇地瞄着高考。其结果,大致上可以这样说,学生经过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除了应试能力有所提高外,真正的语文能力几乎没有什么长进。至于少数语文素质高、语文能力强的学生,他们的脱颖而出基本上不能算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成果,甚至可能恰恰是抗拒语文教学的结果。既然高考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这已经很可悲了——那就不负

3、重望把这个角色演好吧,遗憾的是,语文高考没能担负起这个本不该由它来担负的责任。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剖析:一、语知部分高考试卷中的这部分题目难度很大,连教师都望而生畏,学生更是如临大敌,有人戏说,鲁迅、巴金在这些试题面前也会手足无措,这并非夸张。有些题目正像论者所言,错在社会,打在考生,如读音、错别字、成语运用题等。大多数题目则过于“精雕细刻”,完全是一种极其严格的书面语言的要求,选项设计扑朔迷离,险象环生,令考生两股战战,汗不敢出。像词语运用、标点、语病、语句衔接题等,几乎很少有考生能应付裕如,无论你的基础多么扎实!语文教学的确应担负起纯洁祖国语言、净化言语环境的责任,但把这样一个

4、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重任压到考生肩上,是不是公正呢?对于生活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的考生来说,是不是公平呢?尤其是考虑到不断变化发展的语言运用的实际,这种考法是否合理呢?事实上,这样做能否起到积极的作用是很成问题的,恐怕恰恰相反,这种考法以及由此带来的大量的令人窒息的训练,只会让学生对自己的母语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恐惧感。连教师都满腹狐疑:怎么教了几十年语文,倒越教越不会教了?是啊,这样的题目,如果事先没有答案并经过一番深文罗织,哪个语文教师敢带着它走进教室?这部分试题的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具备了相当的“双基”,就应该能轻松得分。如果说,增加难度是为了拉开差距,那

5、么,事实上有没有拉开差距呢?没有,大多数考生得分偏低。一些基础好的同学常常白白地花去了很多心思,而有些基础差但运气好的考生倒能歪打正着几个。再说,语文能力的高下难道不是应该主要在阅读理解和写作方面体现出来吗?笔者认为,这部分试题就是不考也无妨,数学高考卷中有专门的四则运算题吗?语病题、词语运用题和语句衔接题中的那些所谓“病句”大量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言语交际中,谁会去斤斤计较呢?再者,影视剧中、流行歌曲中、广告词中有些“话语”及其“表达方式”,如果用传统语修逻文的观念来诊断,那简直是“病入膏肓”了,而人们不但心领神会,还津津乐道呢,学生更是心驰神往,视若至宝。对此,我们恐怕只能耸耸肩

6、而已。还有,如果用这些选择题的“高标准、严要求”来衡量学生考场作文中的语言,那用词不准确、表达不清晰、语句不连贯的情况就比比皆是了,我们却置若罔闻,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再一次表明语知部分的一些题目业已失去意义。二、文学鉴赏部分文学鉴赏是极富个性色彩的情智活动,正所谓“诗无达诂”,读者完全可以也应该结合自己的思想、修养、阅历、情感等给予同一首作品以不同的解读。当然,联想和想象、感悟和赏析并非天马行空,应该有一个评判的尺度:想象的合理度,理解的深浅,悟性的高低,创造性的发挥等等。但现在是命题者强作解人并迫使考生按图索骥,这种做法实质上是取消了鉴赏。翻翻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的诗词鉴赏题,实在

7、说不出是什么味道。第一道题往往就是在解释解释语句和有关背景典故——这些东西应该直接提供给考生,如果必要的话。第二道题则给人故弄玄虚的感觉,选项中命题者安排的错误或者很细微,或者非常隐蔽,或者不能说一定就错。总之,如果没有足够的冷静和睿智,就等着掉进命题人精心设置的陷阱中去吧。然而,没有情感的激荡和个性的张扬,还能叫文学鉴赏吗?这样的题目能引起学生对文学欣赏的丝毫兴趣吗?笔者认为,文学鉴赏部分要增加题量且应以主观题型为主,评分标准在便于操作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灵活开放,并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