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味”亦须多阅历.doc

“解味”亦须多阅历.doc

ID:50184359

大小:68.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04

“解味”亦须多阅历.doc_第1页
“解味”亦须多阅历.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解味”亦须多阅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感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所谓“解味”,就是不但能走进作品的字里行间,而且还能懂得言外之意,听出弦外之音,真正成为作品的“知音”、作者的“知心”。  在曹雪芹的眼里,对于自己“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作品,有的人能“解味”,有的人却不能“解味”,而且,能“解味”的人少,不能“解味”的人多。  “解味”当然需要识文断字,但仅仅识文断字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读者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有深入、细腻、真切的情感体验。“阅历有助于解味”,此言不虚。黑格尔也说,对于同一句格言,饱经沧桑的老人比初

2、涉人世的年轻人感受会更丰富、更深刻。  在北平求学时,梁实秋曾听过梁启超先生解说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首诗写的是这样一个悲剧:痴情的妻子苦苦衷求丈夫留下来,不要渡河,而丈夫不听挽留,坚持要出发,最终葬身在黄河里。梁实秋说:“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尔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眼前特定的景象唤起了梁实秋的听课回忆,加深了对古诗《箜篌引》的阅读体验,“不禁哀从衷来”,情感是那样的集中、强烈、鲜明。  俞平伯先生也有类

3、似的感触。  “文革”期间,俞平伯被下放到河南息县“劳动改造”。有一天深夜,他正躺在床上休息。忽然飓风四起,吼声如雷,茅草棚上的尘土像撒胡椒面一样一个劲地往脸上掉,俞平伯只得蒙头盖脑裹紧薄被。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棚顶上的茅草大部分都已被刮走,透过屋顶,可以看到零散的一片一片的青天,景象十分凄清。对此,俞平伯写道:对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从前读过多遍:“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然而,只有到了今天,“方有真切之感,而老杜之襟怀真挚旷达,古贤真不可及”。不

4、但真切感受到了诗歌描写的凄清场面,而且毫无阻隔地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体验到了“诗圣”真挚旷达、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  从这两位名家的感触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这就是读书亦须多阅历,换言之,阅历有助于真切、深入地“解味”。丰富、独特的人生阅历包括人生挫折、人生磨难,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如果与文学作品相遇而起“反应”,就能拓展、深化对文学作品的情感、意境和主旨的理解,从而获得丰富、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  梁实秋听了梁启超的课,所获得的关于《箜篌引》的解读应该说是比较全面的,但未必是真切、深挚的。只有

5、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感受到发生那个悲剧的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情感氛围,才“不禁哀从衷来”,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俞平伯的感受也是如此。俞平伯是研究古诗词的专家,他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当然熟读成诵,但只有拥有了与杜甫相似相近的人生遭际和情感体验后,他的感受才获得“发酵”“裂变”,才显得那么真切,那么深刻。  作家奉少廷回顾自己读鲁迅作品经历了三个阶段:少年读鲁迅,为先生“幽默”所吸引;青年读鲁迅,为先生“无畏”所感染;中年读鲁迅,为先生“深刻”所折服。他说:“接触鲁迅作品的时间很早,然而直到今天,却还常常在读鲁迅。而且每次重读,往往

6、都会有新的感悟。随着年岁的增长,经历的沧桑越多,看到的世相越驳杂,鲁迅的身影也愈发显得伟岸起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总是将两者相提并论,可见“行万里路”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读万卷书”,有时,后者甚至比前者更为紧要。读书亦须多阅历,当然不是说阅读任何一部作品,对书中描写的生活都须亲历一番,这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只是说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更有助于对作品准确、细致、深入地解读。  因此,我们在认真读“有字书”的同时,还要多读、读好生活这本“无字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