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导论_陶家俊.pdf

身份认同导论_陶家俊.pdf

ID:50220711

大小:232.44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12

身份认同导论_陶家俊.pdf_第1页
身份认同导论_陶家俊.pdf_第2页
身份认同导论_陶家俊.pdf_第3页
身份认同导论_陶家俊.pdf_第4页
身份认同导论_陶家俊.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身份认同导论_陶家俊.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DOI:10.16430/j.cnki.fl.2004.02.0112004年3月外国文学Mar.20042004年第2期ForeignLiteratureNo.2,2004身份认同导论陶家俊内容提要:本文从3个层面上切入当代西方文论关键词身份认同。一、从启蒙哲学、经典马克思主义到当代少数话语,身份认同理论历经3次大裂变,形成3种不同身份认同模式:启蒙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以及后现代去中心身份认同。二、以后殖民身份认同为例,阐明当代身份认同理论内在的复杂演变。三、身份认同在当代文学批评中的重要地位。关键词:身份认同后殖民身份认同文学批评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2、5529(2004)02-0037-08身份认同(Identity)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相关涉,诸如主体、语言、心一个重要概念,它受到新左派、女权主义、后理、意识形态、权力、阶级、性别、种族等。因殖民主义的特别青睐。其基本含义,是指个此,在当代身份研究领域,我们看到各路变革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这个词总爱追势力摇旗呐喊,开疆拓土。直到今日,它仍在问:我(现代人)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发展变化中。身份认同植根于西方现代性的内在矛众所周知,社会文化体系好比一盘棋,或盾,具有3种倾向:首先,传统的固定认同,来一张巨网,在每一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个人自西方哲学主体论;其次,受相对

3、主义影响,必然要与世界、与他人建立认同关系,并遵循出现一种时髦的后现代认同,反对单一僵硬,文化编码程序,逐步确定自己在这一社会文提倡变动多样;再次,另有一种折衷认同,秉化秩序中的个体角色。大概说来,身份认同承现代性批判理念,倡导一种相对本质主义。分为4类,即个体认同、集体认同、自我认同、此类研究的主要范式,有文化唯物论、新社会认同。第一,个体与特定文化的认同,就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少数话语、是个体身份认同。从文化角度讲,在个体认同性恋研究等。新左派认为,压制与抵抗、中同过程中,文化机构的权力运作促使个体积心与边缘、主导文化与从属文化间的相互作极或消极地参与文化实践活动,以实现

4、其身用必然产生身份认同的嬗变,因此身份认同份认同。第二,集体身份认同,是指文化主体就是权力政治的表征与产物。拉康文化心理在两个不同文化群体或亚群体之间进行抉学认为,身份认同是自我对于男性中心文化择。因为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这个文化主的认同。而依照德里达的解构延异观,身份体须将一种文化视为集体文化自我,而将另认同则是一个旧身份不断分裂,新身份不断一种文化视为他者。第三,自我身份认同形成的去中心过程。不难看出,身份认同与(self-identity),强调的是自我的心理和身体·37·2004年外国文学第2期体验,以自我为核心,是启蒙哲学、现象学和所以说,启蒙即反思,是对以人为中心的世界存在主

5、义哲学关注的对象。第四,社会身份的反思,对自我的反思,以及对人的社会角色认同(socialidentity),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是的反思。据此,拉腊因在《意识形态与身份认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研究的对象。个体身同》中,围绕主体论的演变,考察意识形态与份认同和集体身份认同都可归入社会身份认身份认同的关系。霍尔教授也从启蒙哲学后同,但个体身份认同和集体身份认同也不排的现代知识话语入手,探讨现代和后现代主斥自我身份认同的心理和身体体验。体身份认同的5大范式,它们分别是:马克思从个体认同到集体认同,从一种文化到主义、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女权主义、解构主④另一种文化,这类过程动态地描摹了身份认义语言中

6、心观以及福柯的权力/话语分析。同的嬗变机制。在自成一体的部族社会,或天人合一的封建宗法社会,姓氏、血缘、性别身份认同的思想渊源及发展等共同构成了牢固不变的身份认同机制。然在其名文《什么是启蒙?》中,福柯详细探而,资本主义现代性自上而下地改变了西方讨了康德、波德莱尔及现代性。在福柯看来,社会整个结构,也将大批化外民族强行带入启蒙是一颗被历代思想家反复咀嚼的口香了现代性的快车道。因此在更广泛的含义糖,是“两个世纪来被人以各种形式反复思考上,身份认同主要指某一文化主体在强势与的问题。从黑格尔,经尼采或韦伯,止于霍克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集体身份选择,由此产海姆或哈贝马斯,几乎所有哲学思考都直接或间

7、接面对同一问题”。⑤追根溯源,我们还生了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其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焦虑与希冀、痛苦可将有关主体及身份认同的哲学思考推及更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我们称此独特的身早的时代,直至笛卡尔这一西方理性哲学的份认同状态为混合身份认同(HybridIdenti-开端。在此基础上,我们不妨说,弗雷德曼、ty),这种身份认同也是后殖民、后现代文化伊格尔顿等专家仅仅论述了身份认同的一种批评关注的主要焦点。模式,即后现代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