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选读·寄李儋元锡.ppt

唐诗宋词选读·寄李儋元锡.ppt

ID:50324031

大小:276.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03-12

唐诗宋词选读·寄李儋元锡.ppt_第1页
唐诗宋词选读·寄李儋元锡.ppt_第2页
唐诗宋词选读·寄李儋元锡.ppt_第3页
唐诗宋词选读·寄李儋元锡.ppt_第4页
唐诗宋词选读·寄李儋元锡.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唐诗宋词选读·寄李儋元锡.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创新求变的中唐诗“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这一时期的诗歌,其情感基调是徘徊苦闷,哀怨惆怅,凄凉感伤;其艺术风格或雕琢炼饰,追求丽藻与远韵的统一;或崇俗尚质,追求浅切尽露的平易之风;或崇奇尚怪,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其审美趣味由外拓趋向内敛,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浓郁趋向高秀。唐诗可谓是风格种种,流派多多。中唐时期“创新”与“求变”是其诗歌的主要创作趋向,中唐的社会背景(如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科举考试的弊端以及用人制度诸因素),为诗人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也促使不同群体形成风格各异的诗歌流派。中唐

2、诗歌大约有以下几派(1)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崇尚奇怪,从主观的创作主张出发,着力于探讨诗歌的新的艺术形式,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这一派诗人除了韩孟之外,还有刘叉、卢仝、马异、贾岛、李贺等,其中韩、孟、李最为出色。(3)韩、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十才子等诗

3、人,带着对盛唐的依恋,以萧条、冷落的心境表现山林隐逸的生活情趣。 (4)柳宗元、刘禹锡等“元和贬谪”诗人,或借异乡山水以抒发贬谪之苦闷,或借历史古迹抒发千古兴亡之慨叹,柳的山水诗写得清淡秀丽,峻洁峭激,刘的咏史诗则豪迈畅朗。寄李儋元锡韦应物作者简介韦应物(约737-792),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后为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传世作品有《韦苏州集》。创作背景这首七律

4、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大约作于公元784年(唐德宗兴元元年)春天。公元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暮春入夏时节,韦应物从尚书比部员外郎调任滁州刺史,离开长安,秋天到达滁州任所。李儋、元锡,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曾托人问候。次年春天,韦应物写了这首诗寄赠李儋以答。在韦应物赴滁州任职的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情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就在这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叛乱,称帝号秦,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探听消息。到写此诗时,探

5、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是焦急忧虑的。这就是此诗的政治背景。白话译文去年花开的时候与你分别,今日花开的时候已是一年。世事变幻心茫茫难以意料,心情愁苦意昏昏春日独眠。一身全是病想念故里田园,邑有灾民惭愧领朝廷俸钱。听说你今年还要来看望我,我天天上西楼盼望你早还。1、为何从“花”写起?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有欣然回忆的意味;而以花开一年比衬,则不仅显出时光迅速,更流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正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伤意味。问题探讨2、首联中的“已”一作“又”,有人认为“又”更好。请分析“又”字的妙处。“又”

6、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了,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花开花落,引起作者对人事变迁的感叹,渲染了孤独处境给他带来的伤感。3、次联写诗人的烦恼苦闷,诗人的烦恼苦闷因何而起?①“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当时的形势下,诗人无法料想国家及个人的前途,觉得茫茫一片。②作为朝廷命官到任一年,又一个美好的春天来临,而自己一筹莫展,无所作为,生活百无聊赖,黯然无光。4、这首诗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心理?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①因身体多病有了回归田园的愿望;②但想到自己辖境内还有流亡的灾民,因而充满了对朝廷的愧疚之情,流露出进退两难的苦

7、闷;③此时正巧友人要来造访,尾联表达了诗人盼望与友人相聚的迫切心情。5、苏轼认为韦应物的诗有“寄至味于淡泊”的特点,结合此诗谈谈你的看法。这是一首寄赠好友的诗,但并不只限于抒写朋友间的情感,而是表达自己对时局的一种人生态度:自己所以拖着病体为官一方,并非贪恋名利。他想辞官归隐,但因为他忠于职守,看到百姓贫穷逃亡,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正是这样一种淡泊坦荡的人生态度显现了诗人的人生至味。“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两句,自宋代以来,甚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