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doc

谈语文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doc

ID:50347160

大小:40.0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0-03-05

谈语文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doc_第1页
谈语文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doc_第2页
谈语文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doc_第3页
谈语文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doc_第4页
谈语文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语文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主体,作用,学生,发挥,如何,教师,提要:以人为本是当前中学语文的差不多思想,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那个主阵地中应正确处理“导”与“学”的关系,切实抓好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制造性,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学生学会,学会创新,学会做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关键词:主体课堂教学自主性、能动性、制造性26/26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

2、、能动性和制造性,它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的进展为全然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智能活动获得知识,培养情感,进展智能,促使他们生动和谐地进展。新课程认为“改变原有的单纯同意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但在三年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对“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还存在一些值得探究的现象。1.教学设计充其量停留在课前预案上,即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一些教师备课为备课而备课,为检查而备课。教案越来

3、越没有个性、越来越没有生机。教案只是是在不断“重复”昨天的、过去的故事。教案也越来越简单,甚至懒得做教学设计,同行中复制一个或上网下载一个了事,还美其名曰集体备课,资源共享。有了教案,上课照搬,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从来不对具体学情作具体分析,或圈养,或放养,课堂教学中不作中设计,课后没有反思,也就不可能有后设计。2.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26/26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等于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要使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作用的发挥。新课

4、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一些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确实是把教学时刻还给学生,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因此出现“放羊式”的教学方式,如在课堂上用媒体展示,让学生自学,然后做题目,逐题交流,出示答案,整堂课教师的任务确实是出示问题和答案。有些教师盲目认为讲得越少越好,觉得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确实是“填鸭式”,倘若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那更是要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自己少讲或不讲。更有一些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不加任何指导,一任学生自由进展,尤为突出的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有教师只站在课堂一角,

5、以示这是我的课,至于学生的探究活动,他(她)始终不融入其中,更不可能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点拨,对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也不进行评价反馈,整堂课教师没有起到任何“导”的作用,误认为只要教师不讲或少讲了,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凸现。3.对课堂氛围理解片面,认为只要课堂气氛活跃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26/26好的课堂氛围的最大特点应该是和谐,课堂气氛活跃有显性和隐性的表现,显性表现为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互动良好,隐性表现为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新课程实验至今,从表面看我们许多课堂气氛确实活跃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出许多问题,表面上看有问有答,你

6、来我往,课堂气氛特不活跃,学生参与教学并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事实上学生只有回答问题的义务,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模式、打算和步骤去学习,学生只是完全在教师“导引”下围着我们转的陀螺而已,教学过程的主角依旧教师,学生充其量是“配角”,确实是参与课堂教育也总是那么几个所谓的“尖子”,其它学生则处于被动地同意状态,因此,看似喧闹的课,事实上与学生何干?就学生思维而言,整个课堂是“一潭死水”。课堂上学生阅读文本时刻没有,独立考虑专门少,分析、品味的过程缺乏,致使学生思维不活跃,不敢主动发问,也就不可能有发觉,事实

7、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能得到调动,也就不可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4.对个性化阅读理解有失偏颇。26/26《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强调个性化阅读,一篇文学作品,同意有多样化的体会和理解。学习一篇课文,教师应该鼓舞学生各抒己见。然而,是不是作品中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提倡不同的理解呢?是不是对肤浅的层面化的问题解答要作一味的无原则的确信呢?在现在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专门遗憾地看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作的、合理的评价,从学生的发言来看,他们虽能想到一些东西,发觉一些问题,但由于表达不行,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惋惜教师没有抓住这种契机,尽到指导学生

8、精练地、规范地解答的责任,点石成金,只是一味作廉价的确信、鼓舞,表面看来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实际上正是这“伪主体”的凸现,使学生迷失了方向。课堂上,我们同意分歧的存在,反对给学生标准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