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翻译简史有感.doc

读中国翻译简史有感.doc

ID:50587328

大小:2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2

读中国翻译简史有感.doc_第1页
读中国翻译简史有感.doc_第2页
读中国翻译简史有感.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读中国翻译简史有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读《中国翻译简史》有感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有史以来,内部各民族之间的交际以及对外与各个国家民族各方面的交往都抹不开翻译的痕迹。有交流的地方就有语言,有语言的地方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翻译。翻译从来不是一个民族或者一种文化的方面,它更是不同文化交流之后融合发展的一种产物。根据《中国翻译简史》中的论述,我国的翻译历史记载最早且较为详细的存在于周代,其余远古历史不可考,夏、商的翻译史也光有少数史料的不完全记载。此后根据书中描述的由远古至我国“五四运动”期间,我国翻译史共经历三次翻译高潮:第一次在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第二次主要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时期;第三次主要

2、是近代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最早的翻译史发展中,根据周代的史料记载,因为当时的各民族已经逐渐融合发展,共同接受管理,因此由于语言不同带来的交往的诸多不便也逐渐显现出来,于是相应的产生了一类人,他们主要被成为“象胥”。《中国翻译简史》这本书中关于此处的史料引用非常详细,“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而现在主要的理解为“古代接待四方使者的官员”。其中这类官员对于不同地区民族的翻译又对应了不同的称呼,例如对于东方民族语言翻译者被称为“寄”,而对于北方民族语言翻译者被称为“译”。由此可见,尽管当时的翻译文化并不完善,但也有一

3、套基本的发展道路,对于翻译者的分工也有了较为基本的分类,各司其职,以便达到“术业有专攻”的效果。根据书中介绍,当时的翻译者也被称为“舌人”,韦昭注:“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官也。”这样的称呼就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似乎略微显得不雅,同时也显现出当时的翻译者的受重视程度也许远没有我们如今的翻译者所受到的重视程度高,这也体现了我国翻译史的不断变化发展。在我国翻译史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来临之前,我国的翻译也在不断的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周代之行人为典客,又另设典属国。”“西汉因秦制,初涉典客”。西汉时期由于同西域匈奴交往日益紧密,且后来汉武帝时期的始通西域,更加促进了翻译的发展

4、。书中写到,当时的翻译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译员也在不断的增多,然而当时的历史记载却大多都对译员避而不提,对于其翻译的材料记载的大多模糊不清,材料原文本以及译本现在也很难分别,这其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翻译应当只是一种实时的需要,因此没有作为特别的文本详细记录下来。或者当时的翻译人员因为其自身文化的局限性,对于翻译内容的把握不够准确,因此也没有过于重视自己的翻译成果,再加上当时的世人整体对于译员这一类人的忽视,使得当时的翻译尽管有所发展,但也发展缓慢。根据文中论述,翻译的材料丰富多样,其中翻译较多的是一些诗集,其中可见当时的文学翻译其实已有发展,不过由于译员的不重视,且自由选材的方式

5、,体现出当时翻译的很大程度上的随意性,因此也说明当时翻译的发展可能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译员个人兴趣爱好的需要,而非一种政治文化交流的要求,更加使人感叹当时译者的伟大。关于我国翻译史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时期,书中例出了大量的史料记载,其中指出由于当时的经文翻译较多,且记录很多不可考,因此关于我国最早的佛经译本究竟是《浮屠经》还是《四十二经》存在颇多争议,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我国最早的佛经翻译要从东汉桓帝开始。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早起源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后来在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之时,最早开始有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后,首先进入统治阶层。统治阶级了解到佛教所宣扬

6、的教义和思想都能够极大的方便统治者的管理,于是更加促进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有了后来佛经的翻译的发展。唐代是我国佛经翻译发展的巅峰时期,其中以著名的玄奘为代表,亲自去往天竺,在那里学习多年,凭借自己深厚的佛教底蕴和对佛教经典的理解,参与并组织了大量佛经的翻译,此后我国翻译活动逐渐增多,翻译发展迅速,总结了大量翻译方法和要素。佛经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问题,且这些问题大多“前无古人”,致使很多翻译无法寻找参考资料或者参照物。这些问题其中包括专有名词不好翻译,不好理解,究竟是直译还是意译都很难做出抉择。书中将中国佛经翻译历史分为了四个部分:第一阶段以安清和支娄伽谶(即支谶),支谦等

7、为代表,其中安清翻译偏直译,虽然多数时候说理明白,条理清晰,但仍无法避免直译的弊端,有些句子过于注重结构,误解词意,导致句子的翻译令人费解,晦涩难懂。而支谶翻译力求还原经典,多采用音译为主。与支谶同属西域月支人的支谦也翻译了大量经典,但却和主张“质派”的支谶不同的是,支谦更主张“文派”,在翻译佛经的时候,也力求全部翻译,从中国人的角度使得佛经更加便于中国人的理解。关于历史上著名的“文质之争”,我认为,每个人关于翻译以及原材料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翻译的方式也会有不同,再加上每个人的文化底蕴不同,因此无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