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doc

浅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doc

ID:50629630

大小:5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2

浅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doc_第1页
浅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doc_第2页
浅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doc_第3页
浅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数学教学越来越着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及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任务。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前苏联教育学博士赞可夫说:“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在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坚持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能在必要时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或同时从几个角度来看,

2、即培养出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可见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教师培养学生探索精神,还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索环境。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是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统一起来的有效的教育措施。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当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是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由“教会”转化为“会教”,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探索,给予学生探索的机会和空间。如导入多边形的内角和这节课时,从学生已有的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经验出发引出课题,让学生自觉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活

3、动,并在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四边形是多边形中的简单图形,因此,从四边形入手,有利于学生探索它与三角形的关系,从而有利于发现转化的思想方法。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再让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教师可以在测量、拼图等感性活动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利用辅助线的方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引导学生探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及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学生亲自操作寻找数学结论,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趣。此活动鼓励学生找到多种方法,让学生体会多种分割形式,有利于深入领会转化的本质—4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而不在与怎样

4、转化。同时也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探索中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推理能力。这样让学生经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给学生以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由此可见,教学中教师应多创设学生探索的机会,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打开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逆向思维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培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要教会学生打破常规的思维方法,常规方法是最基本的思维方

5、法,若学生只局限常规方法去解题、去思考,就很难有新的发展、新的创造,也就谈不上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我先复习勾股定理及应用,知道两边可求第三边,同时出了相应练习:已知△ABC中,a=3cm,b=4cm,c=5cm,猜想△ABC是什么三角形呢?要求学生画出这个三角形,并加以判断,学生很快地动手画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我顺势让学生画边长为6cm,8cm,10cm的三角形,边长为5cm,12cm,13cm的三角形,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动手,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为学生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6、扫除了心理障碍。又如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复习课时,我出一道训练题,根据以下图示,请同学们编一道应用题。结果,学生编出的题型不下十种,但多数编得不够完整,然后,我组织学生加以分析修正,进行归纳总结,得出逆向思维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逆向思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14X5X5×0.3三、引导学生观察、猜想与实验,诱发创新灵感观察、猜想与实验是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提出4问题,再提出猜想与假设,然后通过说理、推理去证明假设和猜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课本中许多公理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的,许多概念

7、、性质也都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观察与猜想,旨在给学生培养自己的观察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醒学生观察要认真、仔细,不能粗枝大叶,马马虎虎,有时观察得到的猜想不一定正确,还要借助于实验进行检验。如教科书中安排的几个问题:(1)图中的线段a和b哪一条长?abbbaa(2)图中的圆A与圆B哪一个大?AB这样的例子很多,都是一些视错觉的问题,这时学生得出的结论,由于视觉原因经常不正确,要实验检验,有些结论还要经过推理来证明结论。在课堂中,尽量创设让学生去猜想、去观察、去实验,通过量一量、剪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