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用救生舱检测检验标准及技术要求.docx

煤矿用救生舱检测检验标准及技术要求.docx

ID:50797374

大小:44.65 KB

页数:36页

时间:2020-03-14

煤矿用救生舱检测检验标准及技术要求.docx_第1页
煤矿用救生舱检测检验标准及技术要求.docx_第2页
煤矿用救生舱检测检验标准及技术要求.docx_第3页
煤矿用救生舱检测检验标准及技术要求.docx_第4页
煤矿用救生舱检测检验标准及技术要求.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煤矿用救生舱检测检验标准及技术要求.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救生舱检测检验标准及技术要求5.1基本要求5.1.1救生舱应有明确具体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包括适用的灾害事故类型及海拔高度、环境条件、井巷空间尺寸等,并在产品标准、使用说明书、产品永久性安全使用须知等中注明。5.1.2救生舱应具备安全防护、空气与氧气供给、空气净化与温湿度调节、环境检(监)测、通讯、照明及指示、动力供应、生存保障等系统。5.1.3救生舱的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h,并且有不低于1.1的备用系数。5.1.4救生舱应选用抗高温老化、无腐蚀性、无公害的环保材料;配套用电气设备应符合GB38

2、36.1-2010、GB3836.2-2010、GB3836.4-2010和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非金属部件应符合MT113的规定;救生舱外体应不使用轻质合金材料,内部使用的轻质合金部件应符合GB3836.1-2010和GB/T13813的规定。纳入安全标志管理的配套部件应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纳入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应符合相关管理规定。5.1.5救生舱外部颜色在煤矿井下照明条件下应醒目,宜采用黄色或红色。同时,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荧光条码、安全标志标识、安全使用须知、扳手起动符号等标识,配备外部指示灯

3、。5.1.6救生舱及内部设备、设施应具有防腐蚀、防啃咬等性能。5.1.7应明确救生舱的设计使用寿命及配用设备、物品等的使用年限、维修和更换要求。5.1.8救生舱应便于移动、运输、吊装、安装,适应煤矿井下环境条件。5.2结构和安全防护5.2.1救生舱应采用两道门结构(过渡舱结构)。外侧第一道门采用向外开启的防护密闭门,第二道门采用密闭门,两道门之间为过渡舱,密闭门之内为生存舱。5.2.2救生舱防护密闭门的高度应不小于1.0m,宽度不小于0.5m。5.2.3过渡舱的净容积,小型救生舱应不小于1.4m3、

4、中型救生舱不小于1.8m3,内设空气幕、压气喷淋装置及不少于2个单向排气阀。空气幕应覆盖整个防护密闭门,出气速度应不低于10m/s。喷淋装置流量应不小于500L/min,出口压力应不低于0.3MPa,运行时间应不低于每组2min。单向排气阀中至少有1个满足压风喷淋装置使用时的大风量排气需要。5.2.4生存舱提供的有效容积应不小于每人0.8m3,且总有效容积不小于5.0m3。应设有观察窗和不少于2个单向排气阀。观察窗材质应具有与整舱相匹配的耐高温、抗冲击等性能。5.2.5救生舱应设应急逃生口,保证在救

5、生舱舱门无法正常开启的情况下遇险人员逃生需要。应急逃生口面积应不小于0.25m2,并不宜设在与救生舱舱门同一侧的位置。5.2.6救生舱应具有足够的强度。舱体抗爆炸冲击能力不低0.3MPa,即在作用时间不小于300ms条件下,舱体能够抵抗爆炸冲击形成的舱体表面作用载荷最大峰值不小于0.3MPa。5.2.7救生舱应具有足够的气密性。舱内气压应始终保持高于外界气压100Pa~500Pa,且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在500Pa压力下,泄压速率应不大于350Pa/h。5.2.8组装后所有承压管路应经1.5倍工

6、作压力的耐压测试,不应有明显泄漏,压力无明显下降。5.2.9救生舱舱体应具备耐高温性能。瞬间耐高温能力不低于环境温度900℃下3s;持续耐高温能力应在产品标准中明确,并在使用说明书、产品永久性安全使用须知等中注明。5.2.10救生舱应具备防倾覆等措施,保证在井下运输、安装后及使用时的舱体稳定性。5.2.11应明确救生舱移动的方式、方法及所需设备,保证救生舱移动时不破坏其结构和气密性。5.3氧气和空气供给系统5.3.1救生舱应具备可靠的空气和氧气供给系统,保证舱内气压满足5.2.7的规定,氧气浓度在(

7、18.5~23.0)%之间。5.3.2救生舱应具有与矿井压风自救系统连接的接口及配套的减压、消音、过滤、控制等设施,保证压风出口压力在(0.1~0.3)MPa之间,供风能力不低于每人0.3m3/min,连续噪声不大于70dB(A)。AQXXXXX—XXXX55.3.3救生舱应具有自备氧供给系统,保证在额定防护时间内人均供氧量不低于0.5L/min,并满足以下要求:a)优先采用压缩氧供氧方式。b)压缩氧氧气浓度应不低于99.5%,并满足GB8982的规定。c)氧气瓶应符合GB5099和特种设备安全技术

8、监察的有关要求;显示压力表应符合GB/T1226的有关规定。d)应采用将高压氧气先减压至0.3MPa以下后低压汇流的方式,氧气供给管路内的流速应不超过30m/s。氧气瓶应可靠固定,采用高压软管连接,并按规定对供氧管路和阀件进行脱脂处理。5.3.4救生舱应具备空气供给系统,满足压缩空气幕、压气喷淋装置和可能的补氮需要。空气量应经科学计算和充分试验后确定。5.3.5救生舱应配备隔绝式氧气自救器,自救器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45min,配备量不低于额定人数的1.5倍。5.4空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