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橡胶的混炼特性.ppt

各种橡胶的混炼特性.ppt

ID:50799477

大小:66.5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03-14

各种橡胶的混炼特性.ppt_第1页
各种橡胶的混炼特性.ppt_第2页
各种橡胶的混炼特性.ppt_第3页
各种橡胶的混炼特性.ppt_第4页
各种橡胶的混炼特性.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各种橡胶的混炼特性.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PPT专区-天天文库

1、第十二章混炼工艺§12.1混炼前的准备§12.2混炼工艺§12.3混炼胶的质量检查§12.4各种橡胶的混炼特性§12.1混炼前的准备一.原材料与配合剂的质量检验通常对配合剂检验的内容主要有:纯度、粒度及分布、机械杂质、灰分及挥发分含量、酸碱度等。具体依配合剂类型不同而异。生胶一般检验化学成分、门尼粘度及物理机械性能。二.配合剂的补充加工(一)粉碎块状和粗粒状配合剂必须经过粉碎或磨细处理才能使用,如沥青、松香和古马隆等固体用粉碎机粉碎。(二)干燥干燥的目的是减少配合剂中的水分和其他挥发分含量,防止粉末状配合剂结团,便于筛选和混炼分散,避免某些配合剂遇水变质和胶

2、料内部产生气泡和海绵。干燥方式可采用真空干燥箱、干燥室或螺旋式连续干燥机等。(三)熔化与过滤及加温低熔点固体软化剂如石蜡和松香等须进行加热熔化,达到干燥脱水和降低粘度作用后,再经过滤去掉其中的机械杂质。(四)筛选粉末状固体软化剂粒度及粒度分布达不到规定标准的,或已经发生配合剂结团及含有机械杂质的必须经过筛选加工,去掉其中的机械杂质、较大颗粒与结团。三.油膏和母炼胶的制造油膏:为了使配合剂易于在胶料中混合分散,减少飞扬损失造成环境污染,保证胶料的混炼质量,将某些配合剂、促进剂等事先以较大比例与液体软化剂混合制成膏状混合物。母炼胶:将在通常混炼条件下短时间内难以

3、混合均匀且混炼生热量多,能耗较大的某些配合剂以较大的比例事先与生胶单独混合制成组分比较简单的混合物料。最常见的有促进剂母胶、炭黑母胶、化学塑解剂母胶等。四.称量配合要求称量配合操作做到:精密、准确、不漏、不错。称量配合的操作方式有两种:(1)手工操作;(2)机械化自动称量配合。§12.2混炼工艺一.混炼胶的结构混炼胶是由粒状配合剂(如炭黑、促进剂、填充剂等)分散于生胶中组成的分散体系。在分散体系中,生胶的分散呈连续状态,称为分散质,粒状配合剂为分散相。混炼胶不同于一般的胶体分散体系:(1)橡胶的粘度很高,胶料的热力学不稳定性在一般情况下不太显著;(2)某些组

4、分(如再生胶、增塑剂等)与橡胶能互容,从而构成了混炼胶的复合分散介质;(3)粒状配合剂(如炭黑合促进剂等)与橡胶在接触界面上产生了一定的物理和化学结合,这对胶料和硫化胶的性能起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可以认为混炼胶是一种具有复杂结构特性的胶态分散体。炭黑与橡胶混炼后形成的补强结构,对胶料和硫化胶的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等都有较大的影响。1.炭黑网络结构炭黑与橡胶混炼时,形成炭黑—橡胶聚集体,聚集体在剪切力的作用下逐步分散。当混炼胶中炭黑的用量较高时,炭黑通过链状结构相互连结,构成炭黑网络。炭黑网络结构的体现:(a)Payne效应;(b)混炼胶比纯胶具有较高的导电性。

5、2.吸留橡胶结构混炼时,形成吸留橡胶。在混炼过程中,受剪切力的作用,吸留橡胶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被重新释放出来。但是,吸留橡胶多少都会部分地保留在炭黑聚集体中,成为混炼胶填料的一部分。3.炭黑结合橡胶炭黑结合橡胶对胶料的性能影响很大,可提高硫化胶的模量、耐磨性以及减少滞后生热等。4.可溶胶结合橡胶在混炼胶中只占一小部分。而大部分橡胶未与炭黑结合,称为可溶胶。这两部分橡胶对混炼胶的物理性能都有贡献。二.开炼机的混炼工艺(一)开炼机混炼原理开炼机混炼过程一般包括包辊、吃粉和翻炼三个阶段。1.包辊1-橡胶不易进入辊缝;2—紧包前辊;3—脱辊成袋囊状;4—呈粘流包辊2.

6、吃粉在胶料包辊,加入配合剂之前,要使辊距上端保留适当的堆积胶,适量的堆积胶是吃粉的必要条件。3.翻炼周向:混炼最均匀;轴向:不均匀;径向:均匀性最差(二)开炼机混炼的影响因素(1)装胶容量装胶容量需依据开炼机的规格及胶料配方特性合理确定。容量过大,使混炼分散效果降低,混炼温度升高,容易产生焦烧现象而影响胶料质量;容量过小会降低生产效率。式中V—装胶容量,L;D—辊筒直径,cm;L—辊筒长度;(2)辊距辊距一般取4~8mm为宜。辊距减小,剪切效果增大,但生热大。(3)混炼温度辊温过低,胶料硬度太大,容易损坏设备。辊温提高有利于降低胶料的粘度,加快混炼吃粉速度,

7、但温度太高,容易使胶料产生脱辊现象和焦烧现象,难以操作。辊温一般通过冷却的方法保持在50~60℃之间。但在混炼含有高熔点配合剂(高熔点古马隆树脂等)的胶料时,需要适当提高辊温;而混炼顺丁胶时,辊温不得超过50℃。(4)混炼时间应适当掌握配合剂的混入和分散时间,避免混炼时间过长,否则容易产生过炼现象。(5)辊速和速比辊速控制在16~18r/min内。辊速快,操作不安全且温度控制困难;辊速慢,混炼效率低。速比一般为1:1.1~1:1.2。生热高的胶料应选择速比在1:1.15以下的开炼机。(6)加料顺序一般的加料原则是:用量少、难分散的配合剂先加;用量大、易分散的

8、后加;为了防止焦烧,硫黄和超速促进剂一般最后加入。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