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育案例分析.doc

小班化教育案例分析.doc

ID:50814627

大小:36.95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14

小班化教育案例分析.doc_第1页
小班化教育案例分析.doc_第2页
小班化教育案例分析.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小班化教育案例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班化教育案例分析从2005学年第一学期开始,我参加了小班化教育实践。在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小班化教育不仅仅是班级内学生人数的减少,更需要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化。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关注每个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把握好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生成的教育资源,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在执教《三字经》这篇古诗文时,改变以往教学文言字、词理解时,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式,而是运用“小组合作”为主的教学形式。事先让同学们回家认真预习,圈划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在课堂上简单介绍文学常识,进行文言文学法指导后,即要求学生把自己回家预习过程中圈划出的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在小组中

2、提出,由小组成员帮助解决。如果在小组中仍不能解决,可在全班交流时提出。小组交流完毕,我让学生提出在小组交流时遇到的,组内不能解决且共同关注的问题。第三组小李同学举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句子‘养不教,父之过’的意思我能理解,但为什么只有父亲的责任,母亲呢?而在我们现在绝大部分家庭中,教育孩子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呀!”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兴趣,有些同学已在小组里窃窃私语。我却有些发愣——太出乎我意料之外了。因为以前上课,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对于这样的句子,学生只要能理解句子意思就达到要求了,且上课的过程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操作,学生几乎不会跳出老师课堂教学设计好的思路发问

3、;再说,这课文我也上了几次了,从没有学生提类似的问题,我该如何处理呢?此刻,我脑际中突然闪现叶澜教授的话:“学生的质疑,就是一种资源。”对,我应该抓住它!于是,我就让学生就他们自己提出的这一感兴趣的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讨论。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我巡视了几个小组,了解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讨论的,有哪些观点。在过程中,第二组小张同学问我:“老师,是不是古代父亲在家里说话更算数呢?”“有道理”。同学们的讨论启发了我,渐渐地,我心里有底了。如果我能较好引导的话,这确实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的好问题。因为引导学生围绕“养不教,父之过”句中的“父”做文章,不但能很好地回答学生提出的

4、这个问题,而且对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文言实词解释的一些规律,及同一个字古今意思的变迁奠定基础。于是,我便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围绕“父”字展开。一会儿各组的讨论结果都出来了,同学们都争着发言。他们有的认为这种说法与中国古代封建的意识有关。现代家庭中,父母一起教育孩子,而在古代家庭中男尊女卑,受夫权思想影响,父亲的地位要比母亲高得多,父亲更威严,一般孩子也更畏惧父亲,所以应该父亲教育孩子;有的提出,在古时候,男子受教育的机会比女孩子多得多,所以爸爸的知识要比妈妈的知识丰富,因此教育孩子一般以父亲为主;还有的认为,句中的“父”在这里可解释为父母,既指父亲,也包括母亲等。这些同学的发言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

5、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涉及面非常广,不但包括中国古代家庭父母的地位、男女的尊卑等历史人文知识,也涉及到文言实词解释中对于同一个字,由于时代的变迁产生古今的不同理解,进而可借此引申出文言实词解释中“古今异义”的文言现象。虽然有些回答不完全正确,但对于学生正确理解这句话,把握“父”字的意思,进而初步把握解释文言实词的方法,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在各组代表发言后,首先表扬提出问题的这个小组,对同学们的见解做了点评和归纳,并简单举例让同学们了解文言实词解释中“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为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并适时地引导学生:中国古代的璀璨文化,80%以上均由文言文记载,学好文言文,对于

6、传承中国的民族文化,了解悠久的历史文化,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非常重要。而学好文言文,在初中阶段首先就要做到正确把握文言实词的意思。今天,同学们就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这堂课上,虽然我在问题提出的一刹那,并没有意识到问题本身所具有的价值,然而关注学生内在需求,关注资源生成的潜意识,使我决定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几乎关注了每个组的讨论(小班化班级学生人数的减少客观上确实为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倾听、引导每个小组开展合作交流提供了条件)。学生的讨论又让我找到了有效利用资源的灵感,使我和学生成了这个资源的受益者。这堂课值得我今后教学借鉴的地方在于:在小班

7、化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人数减少提供的优势,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时多倾听、多关注,既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又成为学生讨论的倾听者,把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及时引导,转化为教学的催化剂。这堂课体现出的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特点,对于我以后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回顾整节语文课,同学们在这堂课中那认真投入的思考,积极主动的发言,各抒己见,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会心的微笑,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我久久难忘。当然,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