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doc

浅析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doc

ID:50864023

大小:60.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15

浅析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doc_第1页
浅析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doc_第2页
浅析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doc_第3页
浅析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析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培养策略【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0106-01小学数学应用题的题材是非常丰富和相当广泛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头戏,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不仅代表了他们的数学知识水平,同时也是他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体现。因此,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借助多媒体进行应用题辅助教学小学数学解题过程一般分为审题、分析、计算、解题几个步骤。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是数字和文字的一个组合,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是其

2、重要特征。提高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引入多媒体教学,把多媒体特有的声、光、色的综合优势体现在每一个解题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创设的教学情境生动形象,对题意的阐释十分有利丁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对有较多知识点的题目,教师可以利用推理结构图,引领学生分析和讨论,多练习、巩固知识涉及的应用题。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应用题解题的卬象,而且节省了课堂应用题型解题练习的时间。例如,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经常接触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学生是最难理解的是这里的“倍”。怎样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倍”的数学概念?

3、教学时,笔者以学生身边熟悉的红棒蓝棒的生活情境引入,自然地激发学牛的探究欲望。用红色木棒排出一组3根为第一行,用蓝色木棒排出一组3根为第二行,第二行排列有四组蓝色的木棒。让学生在多媒体演示中仔细观察,寻找数学信息,比较第一行和第二行的木棒数量。通过师生互动讨论、学生分组合作交流,学生最终会清楚这样一个结果:两种颜色木棒比较,红棒是一个3根,蓝棒是四个3根;把一个3根当做一份,红棒就是1份,而蓝棒是4份。把它转换成数学语言可以这样表述:蓝色和红色木棒相比,把红棒当成1倍,蓝棒的根数就是红棒的4倍。进而明白“一个数里有几个相同的另一个数,这个数就

4、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然后根据求几个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多媒体的演示,讣学生清晰地看到了由“个数”到“份”的变化,自然地引出了倍数,让学生充分理解了概念的本质。二、运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解题方法数学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充满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将现实生活和学生学习数学相结合,寻找在现实世界中的数学题目,使教学和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看到数学在生活中鲜活的存在,产生触摸数学的冲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例如,在教学“工作总量三工作时间二工作效率”时,我们可出示这样几组数据:

5、10分钟可以折五角星20个;复卬机4秒复印20张;电动缝纫机4小时做长毛绒玩具25盒……这一切都是学生身边客观存在的事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出数量关系,并写在黑板上,方便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看到不同的事件中他们共同的特征数量。如20个、20张、25盒是数字不同,但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工作总量”是它们共同的属性,10分钟、4秒、4小时则是属于“工作时间”,而204-10.20=4、25=4得到的商,表示的是以上事件中反映的各自的“工作效率”。在上述过程中,生活的实际事件转换成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理解新的知识: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被称为“工作效率

6、”,表达成数学的语言就是“工作总量宁工作时间二工作效率”。三、用求异思维打破思维定势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知识和问题的能力水平,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小学生思维的主要以具体形象为主,容易产生消极的思维定势,造成一些机械思维,解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易受到干扰。为了排除这种思维定势对学生解题的干扰,我们可以采用“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笔者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探讨。“一条公路,甲单独修完要24天,乙单独修完要30天。现两

7、队合修若干天后,乙队调出,甲队乂继续修了6天才完成,乙队只修了儿天?”学生经过思考提出用假设方法解题时,笔者鼓励学牛大胆假设这条路的长度,并让他们验证自己的假设。学生发现不管这条路的长度是500、200、50、1或x,结果都是一样的。因此,我们要打破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寻找最优算法,学生灵活性的思维就显露无疑。总之,教师要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的因素,使学生在一系列的强化过程中,真止实现对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责编林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