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和电荷守恒定律1.ppt

电荷和电荷守恒定律1.ppt

ID:50918162

大小:1.30 M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3-15

电荷和电荷守恒定律1.ppt_第1页
电荷和电荷守恒定律1.ppt_第2页
电荷和电荷守恒定律1.ppt_第3页
电荷和电荷守恒定律1.ppt_第4页
电荷和电荷守恒定律1.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电荷和电荷守恒定律1.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电荷亦称电,是实物的一种性质.人们对电的认识最初来自摩擦起电现象和自然界的雷电现象.例如,在公元3世纪,我国晋朝张华的《博物志》中就有记载:“今人梳头,解着衣,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这是世界上关于摩擦起电引起闪光和噼啪之声的较早记载.电荷名字的由来:公元前600年左右,希腊人发现了摩擦过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16世纪,英国御医吉尔伯特提出了电荷的概念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提出了正负电荷的概念。一。电荷1.两种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2.两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原子的构成: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

2、子(正电)(不带电)◆原子核为什么稳定?质子和中子之间有强相互作用核力◆核外电子呢?离原子核较远的电子容易受到外界的作用而脱离原子Ⅰ、摩擦起电(原因)电子的转移。原来电中性的物体得到电子则带上负电,失去电子的带上正电。金属导电机理?金属导电机理:金属内有自由移动的电子自由电子每个正离子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而不移动。Ⅱ、静电感应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近端带上异性电,远端带上(等量)同性电。ABBA先分开AB再拿走带电体,AB分别带上等量异性电荷。Ⅱ、静电感应Ⅲ、接触带电接触后再分开+Q3.三种带电方式(1)摩擦起电:正负电荷的分开和转移(2)接触起电: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3

3、)感应起电: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问题:1。电荷的相互增强、减弱和中和现象,是否是电荷消失?2。物体显中性,是否是物体中没有电荷?3。各种起电过程是否是创造了电荷?1。起电的本质无论是哪种起电方式,其本质都是将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发生转移,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并不是创造电荷.二。电荷守恒定律:2.电荷守恒定律表述一: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系统的电荷总数保持不变.表述二: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接触后再分开接触后再分开+QQ3QQQ◆电荷的分配原则3.电荷的分配原则两

4、个带有异种电荷的导体,接触后先发生正负电荷的中和,然后剩下的电荷量再进行电荷的重新分配;两个带有异种电荷的导体接触,电荷也会重新分配,若不受外界影响,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导体,接触后再分开,二者将原来所带电量的总和平均分配.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单位:库仑C最小电荷量:电子所带的电荷量元电荷:最小电荷量,用e表示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是e的整数倍。故电荷量不能连续变化(以人的个数为例子)e=1.60x10-19C比荷:带电体的电荷量与质量的比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R.A.Millikan)从1909到1917年所做的测量微小油滴上所带电荷的工作,即所谓油滴实验,在全世界久负盛名,堪称实验

5、物理的典范。他精确地测定了电子电荷的值,直接证实了电荷的不连续性,所以说,密立根油滴实验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这个实验的原理清晰易懂,设备和方法简单、直观而有效,所得结果富有说服力,因此它又是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实验,其设计思想是值得学习的。密立根由于测定了电子电荷和借助光电效应测量出普朗克常数等数项成就,荣获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以往,油滴实验中,用眼睛在显微镜中观测油滴,时间一长,眼睛感到疲劳、酸痛。我们采用CCD摄象机和监视器,对实验加以改进,制成电视显微密立根油滴仪,从监视器上观察油滴,视野宽广,图象鲜明,观测省力,克服了上述缺点。练习:1、把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和B接

6、触一下,再分开一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A、B两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A.带有等量异种电荷B.带有等量同种电荷C.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D.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2、有A、B、C三个塑料小球,A和B,B和C,C和A间都是相互吸引的,如果A带正电,则:A.B、C球均带负电B.B球带负电,C球带正电C.B、C球中必有一个带负电,而另一个不带电D.B、C球都不带电√3、如图所示,导体棒AB靠近带正电的导体Q放置.用手接触B端,移去手指再移去Q,AB带何种电荷__________.若手的接触点改在A端,情况又如何___________。负电荷负电荷AB+Q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