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识教育“中国化” 的几点思考.doc

关于通识教育“中国化” 的几点思考.doc

ID:50920799

大小:91.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0-03-16

关于通识教育“中国化” 的几点思考.doc_第1页
关于通识教育“中国化” 的几点思考.doc_第2页
关于通识教育“中国化” 的几点思考.doc_第3页
关于通识教育“中国化” 的几点思考.doc_第4页
关于通识教育“中国化” 的几点思考.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通识教育“中国化” 的几点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通识教育“中国化”的几点思考刘灿1宋光辉魏华摘要: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和具有良好公民意识的社会公民,扭转专业教育体制下人才培养存在的弊端,建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观。通过借鉴西方通识教育的理念及建设实践,使之与中国本土化的人才培养改革实践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所以本文旨在通过对通识教育理念、通识教育体制、通识课程等方面进行简析,思考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通识教育方式,探索具有中国化的通识教育之路。关键词:通识教育;中国化;高校建设;20世纪50年代初,为加快专业化人才培养,我国效仿前苏联高等教育体系,通过对全国大专

2、院校进行全面调整,建立了理、工、文、法、农、林、财经等单科性质的院校,全面推进了专业人才培养,形成了较为典型的高等专业教育体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和科学技术呈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融合的趋势,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不能仅仅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的整体、全面、综合素养的发展,忽视人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在既有专业教育体制下的培养理念与目标存在着“一是对专业性的过分追求,二是对实用化取向的过分强调”的弊端,并在这种理念与目标指引下的人才培养实践表现为:重专业,轻基础;重

3、科技、轻人文;重做事,轻人文;重技能,轻素质;重共性,轻个性;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灌输,轻参与;重平坦,轻自主排障。导致培养出来的人存在“不懂哲学、不懂文学、不懂历史、不讲文明,不讲道德,不讲奉献、专门利己、毫不利人、心胸狭窄、趣味庸俗、除了快速发展,不知人生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的缺陷。因此,这种只注重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观与教育实践日益背离了现代教育理念,也背离了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思想,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不相符的。所以,自90年代以来部分高校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特别是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经验

4、及人才培养方式,引进了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把通识教育怎样合理融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变革这一历史背景中,有效的创建适应中国国情与高校建设的通识教育方式,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观的转换,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又增强人才素质。归结起来,我国的通识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使通识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情境中的“中国化,,问题。一、我国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定位“通识教育”一词在美国19世纪以前一般是指中小学教育的总称,第一次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是美国博德因学院(Bowdoinc

5、ollege)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他认为:“我们学院预计给青年一种general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学生在致力于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但是,通识教育步入人们的视野、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却是在20世纪,随着美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因对西方文化的断裂而产生的自我修复意识后,一步步发展完善起来的。其最先的目的是为了接续西方文明,体认西方文化,弥补被过分专业教育所割裂的美国与欧洲文化传统,实质是

6、要打造美国文化共同体或“美国文化熔炉”。这种自觉的文化认识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经过初步实践,再到20世纪30年代,经过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RobertMaynardHutchins)的教育思想而得到系统阐述,他强调:大学之道首先在于不同科系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这就要求所有不同科系不同专业的人应该在大学内接受一种共同的教育。而所谓通识教育在他看来就是对所有人的"共同教育”(Commoneducation)o之后,在1945年哈佛大学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inafreesociety)明确提出通

7、识教育是“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而这种教育“可以赋予人们在生活中必备的各种知识、能力、思考、信念、修养等,培养情感和智力全面发展的人”。尽管在以后的几次教育改革中,哈佛以及其他美国著名大学都结合时代的要求和各自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对通识教育进行了相应改革,但赫钦斯的通识教育思想和哈佛大学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确立了美国现代通识教育的核心基调。可以说,美国的通识教育是肇端于20世纪对共同文化的思考和对自由社会的公民意识的培育实践,并于1940年代才确立起基本框架。但是,从更深层次来说,通识教育思想的起点却

8、源远流长,始终贯穿于人类对什么是教育的思考,什么是健全的人的追问,怎样合理培养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