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明清的古诗和民谣.doc

唐宋元明清的古诗和民谣.doc

ID:50998206

大小:32.02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08

唐宋元明清的古诗和民谣.doc_第1页
唐宋元明清的古诗和民谣.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唐宋元明清的古诗和民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唐诗: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宋诗: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元诗: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明诗:石灰吟于谦千磨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诗竹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弥度山歌>>咿哪山对山来崖对崖蜜蜂采花深山里来蜜蜂本为采花死梁山伯为祝英台咿哪梁山伯为祝英台。。。咿哪山对山来崖对崖小河隔着过不尼来哥抬石头妹兜土花桥造起走过尼来咿哪花桥造起走过尼来。。。。。。

2、咿哪山对山来崖对崖蜜蜂采花深山里来蜜蜂本为采花死梁山伯为祝英台咿哪梁山伯为祝英台[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

3、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庐山:一山独峙,群峰峥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