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合作与城市发展战略.doc

区域合作与城市发展战略.doc

ID:51220258

大小:593.50 KB

页数:32页

时间:2020-03-10

区域合作与城市发展战略.doc_第1页
区域合作与城市发展战略.doc_第2页
区域合作与城市发展战略.doc_第3页
区域合作与城市发展战略.doc_第4页
区域合作与城市发展战略.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区域合作与城市发展战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区域合作与城市发展战略摘要区域合作与城市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课题。在处理问题一时,首先对表1进行填补缺失数值及剔除异常数值的处理。城市GDP数值通过网络搜索可得到确切值,查阅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和2008可获得2007年城市产业结构比重,因产业结构在短期内变化不大,故可暂用07数据补缺。再利用MATLAB7.0中的回归分析预测的方法来计算人均GDP缺失值的替代值。计算得多项式回归模型(*)P5的回归分析检验参数为=0.8110,接近1,并且残差分析图中数据的残差离零点均较近,且残差的置

2、信区间均包含零点,说明它能较好的符合原始数据。整合所有数据以表1给出。在处理问题二时,本文将影响经济带动作用的6种因素量化为GDP(2),人均GDP(3)及产业结构(4)三大影响因子,构建一个由GDP、人均GDP、产业结构比三个因子决定的决策变量——经济带动系数(1)P10,从而可由它来衡量城市合作的经济带动作用。运用MATLAB7.0编程可求出A中所有城市对于B中所有城市的带动系数。在处理问题三时,考虑到要将A,B中20个城市分别形成一对一的帮扶关系,可将问题转化为一个最佳匹配问题,即引入0-1变量

3、,采用匈牙利算法将A中的城市在经济效益总和最大的前提下分配给B中的各城市,建立最佳匹配模型(#)P11。通过MATLAB7.0编程实现模型的算法。最终得到最大经济带动系数总和为2912.7,由返回的0-1匹配矩阵整理出A,B集合中城市的一对一关系,以表3(P12)给出。在处理问题四时,首先对每一配对城市今后合作重点和发展前景做了分析,然后综合评价,找出其配对存在不合理性的三大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将筛选城市集合的标准由GDP改为人均GDP,并将仅考虑最大经济效益的单目标0-1规划匹配模型,拓展为同时

4、考虑产业结构影响因子总和最大与经济带动系数总和最大的多目标决策模型(&),采用线性加权和法计算出两影响因子的权值分别为和,再用MATLAB7.0编程求解模型,得到最大经济带动系数总和为4818.5,由返回的0-1匹配矩阵整理出新的A,B集合中城市的一对一关系,以表4(P17)给出。比较新旧方案知,新方案更优。在处理问题五时,引入盈余系数(5)和落后系数(6)来量化发达城市的帮助能力(即能帮助的城市个数)n(7),通过计算机运用公式(5)、(6)、(7)得到各个发达城市的n值,并在总经济效益最大的目标下

5、建立分配优化模型(@),通过将效率矩阵由20阶变成27阶,把问题由一对多简化为一对一的分配问题,通过再用MATLAB7.0编程求解模型(解法同3),得到最大经济带动系数总和为,由返回的0-1匹配矩阵整理出新的A,B集合中城市的对应关系,以表5(页码)给出。在模型推广中,利用分析因子模型将得出了拥有更全面的影响因素时带动系数的求法。并就区域合作战略提出一些建议。关键词:回归分析预测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和匈牙利算法经济带动系数32一.问题重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

6、在不平衡现象,东部沿海城市与中西部地区差距过大,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区域合作则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根据中国统计信息网公布的2009年度GDP数据及其它网上信息,选择各省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加上所有直辖市,考察这些城市的经济数据和产业结构。选择其中GDP(生产总值)排在较靠前的城市组成城市集合A,将GDP排在较靠后的城市组成城市集合B,考虑建立一种经济合作和技术援助的关系,通过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动、教育与技术支援、经济合作交流以及国家的一些税收政策等带动和

7、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繁荣与城市化进程。问题一:试把表1中的数据尽可能补充完整。补充数据应说明来源或依据,并说明是原始数据还是估计值(估计值需说明计算方法)。问题二:如果我们选择的城市集合A={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厦门,济南,青岛,沈阳,大连,长沙,武汉,成都,南京,无锡,常州,杭州,宁波,呼和浩特,鄂尔多斯};B={邢台,大同,贵阳,六盘水,海东,海北,定西,拉萨,曲靖,开封,九江,上饶,齐齐哈尔,百色,蚌埠,桂林,来宾,黄石,琼海,中卫}。试对城市集合A中的每一个城市i,评价其关于城市集合

8、B中的每一个城市j的经济带动作用与互利效应并进行量化。问题三:试建立A中城市与B中城市的一一对应关系,即结成20个城市对,每个城市对包含一个A中城市和一个B中城市,使总效益(总经济带动作用)达到最大。问题四:指出每一对城市今后合作重点和发展前景,评价上述对应关系的优缺点。重新选择集合A和集合B中的城市是否更合理?请提出城市集合A和B的选择标准和对应法则。问题五:如果不作一对一的限制,可以是A中一个城市对B中多个城市,也可以是A中多个城市对B中一个城市建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