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读书活动3.doc

精心设计读书活动3.doc

ID:51435789

大小:4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3-24

精心设计读书活动3.doc_第1页
精心设计读书活动3.doc_第2页
精心设计读书活动3.doc_第3页
精心设计读书活动3.doc_第4页
精心设计读书活动3.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精心设计读书活动3.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三、有发展的读──读好 读好,就是落实读的效果,达到读的目的。真正实现读懂,读明白,读出精华,从中得到启发和滋养。 一要重视精读。经典的课文,课文中的精彩处,要熟读成诵,直至背诵下来,使其牢牢印在心灵深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经验的丰富,对其中的意蕴便逐步心领神会。 二要重视理解。字面上的弄懂只是理解的浅层阶段,深层的理解是要理解内容要旨,理解表达方法。 三要实现交流。阅读应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读,不一定是交流,读进去才能实现交流。文本的真正价值,只有在读者阅读文本时,有思想参与、情感交流、心灵碰撞,才得以实现。作为阅读的主体,也只有用心、动情地读进去,才能和作者产生心灵

2、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四要选择角度。阅读作品,实现学生参与文本的力度和深度,要善于选择切入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我以古诗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做法。 诗的语言高度凝炼,富于概括性,“语少意足”;富于节奏韵律;富于形象性,高度精练地表达对生活的感悟、思想认识和情感。感情是诗的灵魂。“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古人又讲,“诗言志”。“言志”,就是表达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一切优秀诗作,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所以,我在古诗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走入诗境,体会诗味,感悟诗情。 例如,我教《古诗三首》,切入的角度、采取的方法、教学的手段都是不同的。 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我设计了由图到诗,问答与问读相结合的

3、方式:   看图入诗:图上画了哪些内容(松树、诗人、小孩) 诗中哪一句描绘了画面内容? 导入第一句。 童子怎样回答?(诗的后三句均是答语) 学生反复读,整体感知。 启发学生根据答语想象诗人的问语。 “师傅在不在?”──言师采药去。 “师傅在哪采药”──只在此山中。 “在山里的什么地方?”──云深不知处。 采用问读法,读诗、品意、悟情。 教师:你师傅在哪里? 学生:言师采药去。(这时有学生说:如果我们是童子,不能说“言师采药去”,而应该说“吾师采药去”。) 启发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教师:想见的人没在,你们想一想诗人的心情怎样? ──失望。 此时勾连题目,读题,解题。 教师:你师傅在哪里采

4、药? 学生:只在此山中。 启发学生体会,闻此言,诗人的心情又怎样? ──升起一丝希望 教师追问:为什么感到有希望? ──此山。 教师:是这个给了他希望,怎么读?(学生再读的时候,“此”字就读得不一般了,传达了对“此”字特有的感悟。) 教师:山这么多,是在山前、山后,还是山上、山下? 学生:云深不知处。 启发想象:云深是什么景象? 启发学生体会:啊,不好找。诗人的心情又怎样? ──失望。 此时,再次读题“寻隐者不遇”,学生将“不遇”就读出了里面蕴涵的情感味道。 教师又启发学生:“松下问童子”和“云深不知处”这两句诗,写了那两个景物?(云、松)松树跟隐者有什么联系?云又跟隐者有什么联系?学生

5、领悟到:隐者像松树一样刚强,像白云一样高洁。 板书体现文线:不遇──只在──不知 体现情线:失望──希望──失望   第二首《回乡偶书》,我采取从诗题到诗句再回到诗题,从品词、品句到品情的方法:   板书诗题,通过组词初悟题意。 “偶”可以组什么词?(学生:偶尔、偶然、对偶) “偶然”的反义词是什么?(学生:必然) “偶然”的意思是什么?(学生:意外的) 解题。 读第一句,通过找反义词,理解诗意。 少小离家老大回。 教师:你们能从这句诗中找出两组反义词吗?(学生:“少小”对“老大”;“离”对“回”) 教师讲解:“少小”指诗人36岁时,“老大”是诗人80多岁时。作者36岁时怎样?(学生:风

6、华正茂、朝气蓬勃)80多岁时又怎样?(学生:老态龙钟) 教师启发:诗人离家时,风华正茂,老态龙钟时返回故里,他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哀伤、伤感) 教师:从哪看出“哀伤”?(学生:“老大回”) 读出诗人哀伤的情感。 教师:从哪里看出是“老大回”?(学生:“鬓毛衰”) 读第二、三、四句,通过想象,理解诗意。 启发想象外貌:此时此刻诗人是什么样子?(学生:鬓发斑白、眼花背驼、手拄拐杖……)启发想象心理活动:从“乡音无改”,诗人心里会想什么,说什么?从“鬓毛衰”,诗人心里又会想什么,说什么? 儿童“笑问”诗人从何处来,诗人回答了吗?(学生有的说回答了,他会说……有的说没有回答,诗人年轻时离家,

7、老了才回来。这是故乡,他是这里的主人,现在把他当客人,他感慨万分不知说什么好。) 再读诗题,再感题意。 教师:读完诗,你们认为这首诗是意外写的吗?学生说: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儿童不认,既感意外又有感而发。学生说得多好啊,说明学生真正读懂了诗,读懂了诗人的心。    第三首《宿新市徐公店》,我采用读诗、写诗、讲诗、诵诗与改写相结合的方法。   (1)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情景?(儿童扑蝶嬉戏。)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