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王宁1汉字(黄易青).ppt

古代汉语 王宁1汉字(黄易青).ppt

ID:51439534

大小:60.00 KB

页数:38页

时间:2020-03-22

古代汉语 王宁1汉字(黄易青).ppt_第1页
古代汉语 王宁1汉字(黄易青).ppt_第2页
古代汉语 王宁1汉字(黄易青).ppt_第3页
古代汉语 王宁1汉字(黄易青).ppt_第4页
古代汉语 王宁1汉字(黄易青).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 王宁1汉字(黄易青).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汉字参考书目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许慎《说文解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汉字学概要》重点第二节“六书”的定义;文字结构分析第三节判别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第四节判别通假;分化原理及类型第一节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形体演变的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甲骨文(殷墟文字)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主要出现在商代后期二百多年间。特点:1.象形、会意字多,形声字占百分之二十2.异构字多3.异字同形金文特点:1.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2.趋向定型化3.形声字增加战国文字(六国文字)金文、石刻文字、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文、简帛文字特点:1.形体歧异多2.俗体使用广

2、泛小篆秦统一中国之后颁行的标准字体;依据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最多地保留西周文字传统)稍作整改,作为官方标准,用于较规范场合;形体主要保存于《说文解字》。特点:“书同文”,实现字形标准化、规范化1.结构定型(偏旁部首定型)2.符号化(表意抽象化,笔画线条化,书写规整化)3.构形系统性加强(基本构件、组合模式、构形理据、层次组合四要素)隶书分秦隶、汉隶。“隶书”一般指汉隶。汉隶由秦隶发展,秦隶是秦系文字的发展。汉隶又叫“八分”。隶书是由秦系文字中的俗体文字发展起来的。从隶书开始就是今文字,古文字的象形性被丢失了,即字形上直接看不出造字的构意。特点:(书体)1.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变篆书圆转的

3、笔道2.用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3.书法上有挑法、波势、和波磔楷书楷书在汉魏之际形成。特点:1.构形标准化(这是对汉隶新出现的的构形自由而言)2.点画形态丰富隶变从战国晚期开始,秦系文字产生俗体,成为隶书形成的基础。篆书演变成隶书,古文字演变为今文字,这就是隶变。隶变抛弃了象形特征,用笔势代替笔意(用书写符号代替描绘符号),失去构形理据。隶变实现文字的符号化;实现符号的简单化,便于书写;奠定了实用汉字的基本形体。隶变改变古文字形体为今文字的几种手段。讹变改变原来的表义结构,丧失构形理据。讹变是个别字的现象,无规律可循,在汉字形体演变的每一阶段都发生。原因:后人不再清楚造字时的造意第

4、二节造字原则和方法——六书汉代人根据对篆字形体的分析而总结的造字原则和方法。通过“六书”的分析,来确定字的本义,进而确定具体文献中每一个字用的是本义、引申义或假借义。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方法:描绘物体轮廓,突出物体特征对象:有实体可以描绘的事物,主要是名词文字特征:独体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方法:象形为背景,在此基础上加指事符号,指出“事”之所在。(畐、文、本、末、朱、刃、寸、上、下、亦)对象:整体事物的局部;抽象的概念文字特征:一个象形字加一个指事符号象形和指事,在结构上都归“独体”。象形多表示具体概念,指事多表示抽象概念(但高、大

5、为象形)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武、信是会合语词意义。后代的尖、甦、尟、武、信、氽、泵、歪、尖类似。但古文字的会意,应是会合字形的意义。方法: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符号,描绘叙述一种行为动作。1.形而下的素描(有人归之为象形,是合体象形:射、步、涉、陟、舂、立、及、休、孚、益)2.形而上的指意(臭、芈、牟、兮、班)对象:行为动作(主要是动词);抽象概念文字特征:合体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方法:一个义符(意符、形符)表意义范畴,一个声符表字音。对象:不受限制文字特征:合体注意:义符表示的是词所表示事物的意义类别,不是词义本身。“亦声”(形

6、声兼会意)形声字中,有的声符也兼有表义的作用。有人称之为“形声兼会意”或“会意兼形声”。如,“警,戒也。从言,从敬,敬亦声。”从文字学上说,只要是有表声作用的,都归形声字。声符表义的原因:从形声的来源上说,形声字很大部分是分化字,如,取——娶;昏——婚;因——茵;臽——陷;竟——境;或——域、國。从认字上来说,当这个声符的意义与这个字的意义相关时,看起来就是声符表义。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原则:同一物类、事类的事物,用同一部首;同一部首中意义相近的字可以相互解释;同时又有声音上的关系。对象:同一类事物多种解释:1.训诂上的互训。戴震、段玉裁主此说。2.语词派生,

7、文字孳乳。章炳麟主此说。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事。令、长是也。”把为甲词造的字,用到与之同音的乙词上去。这个乙词没有自己的本字。从文字学上说。也是一种造字方法,不过是不造新形体的造字。作为虚词的於、不、其、之、亦,都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原因:1.词义抽象,借用同音字2.用字方便“六书”分析注意事项古文字与今文字写法的变化声符和形符的位置形声字和声符古今声音的变化古文字与今文字写法的变化隶变:王、玉(王),聽、呈、庭所从的“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