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甸县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研究.pdf

宽甸县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研究.pdf

ID:51458726

大小:235.28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25

宽甸县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研究.pdf_第1页
宽甸县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研究.pdf_第2页
宽甸县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研究.pdf_第3页
资源描述:

《宽甸县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研究.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1期总第223期农业科技与装备No.1TotalNo.223兰Q!兰±!旦垒遁!旦!堕型兰垒兰竺兰垒!竺!丛旦!旦盟璺盟星旦旦!P里兰坐

2、I塑:兰Q!!宽甸县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研究臧艳1.郝荣富2(1.宽甸县水利局,辽宁丹东118200;2.辽宁泽成水利工程检测服务有限公司,沈阳110300)摘要:在分析宽甸县小流域自然条件和经济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水土流失的产生原因、程度及危害,调整土地结构,优化水土保持措施布局,总结出一套适合该区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不但使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而且使当地的

3、综合效益大大提升。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宽甸县中图分类号:TV8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61(2013)01—0057-03宽甸县水土保持局通过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探索出一套适合该区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模式。通过对小流域自然条件和经济情况进行分析,摸清了水土流失的产生原因、程度及危害.并据此对土地结构进行调整,优化水土保持措施布局,自上而下、从坡到沟合理配置治理措施,层层拦截、蓄水保土,不但使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而且使流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大提升。1宽甸县水土

4、流失概况宽甸县位于辽东半岛东南部.土地总面积6111.53km2,现有小流域178条,“九山半水半分田”为其地貌特征。2005年辽宁省第四次遥感调查结果显示:宽甸县的水土流失面积为l210.69km2。占总土地面积的19.81%: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l762t/(km2·a);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为水蚀,主要形式为面蚀和沟蚀,主要产生地类为坡耕地、侵蚀沟、残次蚕场、疏林地、无工程果园。2宽甸县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原因2.1农耕方式落后项目区内缺少科学的耕作和管理措施,一直延用落后的农耕方式,种植方式单一。同时,农民

5、急功近利,只种地、不养地,忽略了对土地的有效保护,从而使农田的耕层变浅,保肥蓄水能力降低。2.2蚕场放养过度宽甸县的柞蚕生产已有300多a的历史,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但在蚕场放养过程中,存在只放蚕不治场的现象,致使树势退化.三类蚕场增多,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地类。2.3森林采伐过度东部山区的主要采伐树种为阔叶林,而且更新种收稿日期:2012—10—03作者简介:臧艳(1968一),女,工程师,从事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工作。单一(针叶林占60%)。针叶纯林不仅使生物的多样性下降。而且易引发病虫害加剧、生态环境质量下

6、降等问题。2.4侵蚀沟道数量大宽甸县的沟壑密度为4.7km/km2。造成的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因此沟壑治理在当地小流域综合治理中不可或缺。2.5乱砍烧柴项目区绝大多数农户的生产、生活燃料来自于薪柴。按平均每户每年需要2000kg计.则年需薪柴463.4万奴,相当于项目区内2a的造林面积。2.6无固定牧场项目区内的牛、羊等牲畜散放,使山林草木遭到严重破坏。其中宽甸县的名特优产品绒山羊,对植被的破坏最为严重。虽然现已提倡圈养绒山羊,但其圈养期短,对林草的破坏不减。3宽甸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目前,宽甸县的水土保持工

7、作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早期的单项治理发展到目前的综合治理。从分散治理逐步发展到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连片治理,从单纯治理发展到防治并重。从防护型治理发展到开发型治理,并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轨道。经过不懈的努力.宽甸县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长甸镇下河口村于1998年被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十百千”生态建设示范小流域;宽甸县于2000年被辽宁省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2002年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2010年又被评为辽宁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先进县”: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

8、项目大西岔项目区工程于2011年被评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优质工程。3.1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宽甸县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地类有坡耕地、无工58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年1月程果园、蚕场、沟道、灌木杂丛等。对水土流失地类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为:坡耕地——梯田和植物串带:无工程果园——窄幅梯田和紫穗槐串带;蚕场、灌木杂丛——改为经济林;沟道——闸沟:有林地——封禁治理及水土保持间接治理。3.2治理效益分析3.2.1水保经济林宽甸县是一个蚕业大县。多年的粗放管理和过度放养使三类残次蚕场的比例增大。此

9、种地类的树势日趋矮化,地表日趋砂化,生态功能日趋恶化。经分析研究,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把三类残次蚕场规划为干鲜果(主要为板栗)生产基地。在布局上,一改过去分散治理的做法,采取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方法,实行分户治理。板栗的栽植密度为825株/hm2。进入胜果期后,每株产果10kg左右,单产约为8250kg/hIn2。板栗的市场单价按5融g计算,则其总收入为41250Yr_Jhm2。而改项前的蚕场纯收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