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自然地理部分知识点总结整理.doc

学考自然地理部分知识点总结整理.doc

ID:51757212

大小:205.85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3-15

学考自然地理部分知识点总结整理.doc_第1页
学考自然地理部分知识点总结整理.doc_第2页
学考自然地理部分知识点总结整理.doc_第3页
学考自然地理部分知识点总结整理.doc_第4页
学考自然地理部分知识点总结整理.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考自然地理部分知识点总结整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考自然地理部分知识点总结整理  1浙江学考自然地理部分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1)主要的天体类型和特点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  按照其物质组成、质量大小、运动规律,可分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主要的类型。  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  特点::星云由尘埃和气体组成的云雾状天体,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行星本身不发光,以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环绕恒星运动的天体。  (2)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  (3)太阳系示意图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补充日地距离约15000万千米(光8分钟)

2、,太阳系直径0.003光年,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  (4)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1、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处于中年,状态稳定)②宇宙环境安全(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2、地球自身条件①有适宜的温度(原因1.日地距离适中2.自转、公转周期适中3.大气热力和大气层的保护4.海水的调节作用)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原因地球质量、体积适中)③有液态水的存在(原因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重力收缩导致内部温度逐渐升高,从而不断产生水汽,并随内部的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第二节太阳对地球活动的影响  (5)太阳辐射的概念和能量分配其他恒星系其他行星系  21、太阳

3、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  它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  2、太阳辐射波长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包括红外线(大于0.76微米)、紫外线(小于0.4微米)和可见光(0.4-0.76微米)三部分。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辐射。  3、太阳辐射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能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直接能源如太阳能,和间接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等。  (6)太阳活动的类型和特点、对地理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太阳的外部

4、物质构造:太阳的外部是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太阳大气层的一切活动,总称为太阳活动。  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周期都是11年。  太阳活动的类型发生的层次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黑子光球  (1)黑子、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通讯。  (2)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会干扰地球上的磁场,产生“磁暴”;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高空大气层,同稀薄大气相撞形成极光(耀斑也能)耀斑、日珥色球“太阳风”日冕第三节地球运动(选考部分)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的特点b  1、划分依据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

5、化(P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气体;S速度慢,可通过固体)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2、各层的特点地壳厚度不均(约17千米),大陆地壳比较(约33千米,高山高原厚,平原盆地薄),海洋地壳比较(约6千米);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即陆地有,海洋无);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地核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物质成分以铁、镍为主。  3、岩石圈的范围a上地幔顶部或以上部分。  (2)地球的外部圈层及特点b其他恒星系其他行星系3圈厚度最厚,地表至地球大气上界(2000~3000千米);生物圈圈底部,整个圈,圈上部(其中岩石圈生物种类

6、最多)水圈厚度最薄,连续不规则的圈层,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主要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二单元、岩石圈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物质组成从矿物(矿产)到岩石(矿物也可以气态液态,岩石只能是固态矿物集合体)花岗岩是由长石、石英、云母组成的,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  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受流水、风、冰川、海浪等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沉积岩。  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在一定温度和压力等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第二节地

7、球的表面形态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及主要表现形式类型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地球的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对地表的影响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把高山削低,盆地填平,使地表趋向平坦内、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不过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  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