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

ID:51844127

大小:50.9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3-16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_第1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_第2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_第3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_第4页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浙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班级姓名一、看拼音写字词。wǔqìxúnhuánzhìqīng()()()之不理大雨()盆Zèngsòngménglóngtánbǐng()()()花一现()烛夜游二、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入括号。1.zǎizài装载()记载()一年半载()2.tiáodiào调查()调节()调动()3.fēnfèn分别()分量()分开()4.zhuǎnzhuàn转椅()转身()转弯( )三、选词填空。1.驱赶驱逐(1)货船上的老板在()纤夫,激起纤夫强烈的不满。(2)抗日军民八年抗战,终于把日本侵略者()出中国。2.简单简易简朴简陋(1)毛

2、泽东在()的窑洞里,制定了解放全中国的战略布属,真不()(2)周总理的生活十分(),办公室的陈设十分()。四、联系课文内容,判断下列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选择恰当的答案在括号里打√1.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1)表达了不忍离开祖国的依依难舍之情。()(2)表达了热爱祖国献身中华的思想感情。()(3)表达了不忍离别祖国和立志献身于祖国的感情。()2.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1)表达了作者非常激动的心情。()(2)表达了作者激动、自豪和对总理无限敬爱的感情。()(3)表达了作者兴奋的心情。()3.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1)表达了养

3、花需要劳动的意思。()(2)讲出了养花的乐趣。()(3)从抢救花草的紧张劳动中,亲身体验到劳动的伟大,抒发了作者赞美劳动的感情。()五、照样子,改写句子。例:我们不会忘记老师的教育和培养。我们难道会忘记老师的教育和培养吗?1.字迹写得潦草,错别字多,这是不重视语文学习的表现。2.多得些知识决不是坏事。3.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特别喜欢。六、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一夜的工作(节选)我立刻起来,揉揉矇眬的睡眼,走进总理的办公室。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陪他审阅我整理的稿子,这是备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

4、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时间他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并且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我这样对自己说了几遍,我又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我的声音全世界都能听见似地:“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劳苦()审阅()思索()咨询()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简朴()矇眬()浏览()普通()3.在文中

5、找出本课的中心句,再写下来。4.在文中找出总理审稿的句子,用“”画出来。5.“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和“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之间的关系是()A.作者为能有机会亲眼见到周总理一夜工作而幸福、激动。B.作者从周总理一夜工作想到总理每个夜晚的工作,而这一夜工作的情景正是总理一生工作的缩影。C.总理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作者只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6.“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这句话是个()句,请换个说法,不用问号,使句子意思不变。(二)课外阅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从1910年到1913年,周恩来在沈阳东莞模范小学读书。有一天,魏校长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啊?”

6、有的学生回答:“为明礼而读书。”有的回答:“为做官而读书。”有的回答:“为了不受欺负。”魏校长都不满意。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清晰有力地回答:“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称赞:“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周恩来的这个答案不是灵机一动随便想出来应付校长的,而是他那少年胸怀中立下的坚定的志向。周恩来生于1898年3月5日。那天,中国已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贫弱不振,强烈地刺激着这位少年的心。他12岁的时候,离开南方的家乡,来到了东北的伯父身边。一出沈阳火车站,来接他的大伯父就告诉他,沈阳有哪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到哪里去玩,

7、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了麻烦没处说理。周恩来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他问:“这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大伯父回答说:“中华不振啊!”“中华不振”,12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懂得这四个字的含义。但他听说过,外国列强吧中国当做一块肥肉,大家都来抢着吃。到了沈阳,他又曾去看过东郊魏家楼一带日俄战争的遗迹。一位同学的祖父,向他悲愤地讲了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受到的灾难。两个帝国主义国家打仗,战争的地点竟然是中国的土地,倒在血泊里的竟是中国的人民。这是何等样的奇耻大辱!在沈阳租界,周恩来看见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人,扬长而去。中国的警官不但不敢扣留凶手,反而训斥死者的家属妨碍交通

8、。一桩桩事实,使周恩来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