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甗为例探究《考工记》中以用为本设计思想

以甗为例探究《考工记》中以用为本设计思想

ID:5186129

大小:3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05

以甗为例探究《考工记》中以用为本设计思想_第1页
以甗为例探究《考工记》中以用为本设计思想_第2页
以甗为例探究《考工记》中以用为本设计思想_第3页
以甗为例探究《考工记》中以用为本设计思想_第4页
以甗为例探究《考工记》中以用为本设计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以甗为例探究《考工记》中以用为本设计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以甗为例探究《考工记》中以用为本设计思想  【内容摘要】《考工记》是一本极具功利性、务实性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具有深刻的文化烙印,其以用为本的设计思想隐含着当时的社会礼制。文章以《考工记》抟埴篇中的“陶人为甗”为例,通过分析甗的结构、工艺和功能,得出甗无论是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炊具还是作为墓葬中的随葬礼器,前提是其实用功能的发挥,都是为人服务,充分体现了《考工记》中以用为本的设计思想。【关键词】《考工记》甗以用为本《考工记》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体现了先秦时期以用为本的思想观念。这种以用为本的观念在器物的设计上表现为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特点,

2、或者说是以人为中心来考虑设计、制造等问题。先秦时期,墨子、韩非子、管子等人在器物的设计和制造方面也特别重视“以用为本”的设计理念。张道一先生在《〈考工记〉研究三题》一文中说,“制造物品,要分析其机制,发挥其功能,以收到最佳的效益。”这种以用为本的设计制作思想对后世的艺术设计有深刻的影响。8《考工记》中关于甗的记载相对来说较为简略,在抟埴篇“陶人”一节中这样记载:“陶人为甗,实二鬴,厚半寸,唇寸。”“凡陶旊之事,髺垦薜暴不入市。器中膞,豆中县,膞崇四尺,方四寸。”①闻人君先生将其译注为:陶人制甗,容积二鬴,壁厚半寸,唇厚一寸;凡陶人、旊人所制的器具,形体

3、歪斜、顿伤、破裂、突起不平的都不能进入官市交易;陶器要用膞校正,豆柄要直立中绳,膞的高度为四尺,方边,每边四寸。虽然《考工记》对甗描述的笔墨不多,但我们从中可以了解甗的容量、厚度,制作工艺、工具,以及进入市场的标准。这给后世生产留下了重要的参考数据。一、甗的结构与工艺甗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流行于商代至汉代,东汉之后逐渐衰亡,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明创造的一种组合炊具,相当于今天我们用的带有箅子的锅。甗的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中间有穿孔的箅,上部的甑与下部的鬲或鼎、釜,或分体,或合体,多为圆形、立耳,少数为方形。早期的甗为陶制,商周时期,甗

4、开始用铜铸成,秦汉之际出现铁制甗。甗的形制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在商以前,甗为陶制,陶甗的陶甑部分较大,陶鬲部分较小。商代早期出现了青铜甗,但数量很少,普通百姓日常所用的甗大多仍为陶制。商代的青铜甗多为甑、鬲合铸,也有少量分铸,一般为一甑一鬲。值得一提的是商代晚期出现了“一鬲三甑”的“三联甗”。西周时期出现了方甗,造型更加科学、美观。8从目前出土的陶甗来看,其质料大多为夹砂陶。陶甗作为陶炊具,必须耐火、耐高温,能经受火的反复炙烧而不裂不炸。在陶土里掺入沙粒可以提高陶器的耐火性,与此同时,也降低了陶泥的可塑性,因此陶甗往往都比较厚重。在《考工记》

5、中有记载,陶甗“容积二鬴,壁厚半寸,唇厚一寸”。《考工记》中的量制是齐国之制,②一鬴等于六斗四升。由此可见,陶甗体积较大,壁和唇较厚,总体上看来是比较笨重的。陶丕的制作方法经历了由手捏到泥条盘筑,到慢轮、快轮以及模制的演变历程,其烧制技术也随之改进。由“器中膞”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的陶器制作已经发展到了快轮的高速旋转轮制技术。膞,是指在制陶器(或原始瓷器)时配合旋削的工具。陶丕在陶钧上转动时,树膞其侧,量其高下、厚薄,正其器。陶钧是制造陶器丕的转轮,是一个较大质量的旋转轮盘,是比徒手工具技术含量高出许多的技术装置。《说文解字》释:“钧,三十斤也,从金匀

6、声。古文钧,从旬。”正因如此重的旋转轮盘,才能实现制陶时的持续高速旋转功能。《考工记》中对膞这样记载:“膞崇四尺,方四寸。”目前并没有膞的实物出土,因此,它的形制用法迄今尚未明了。8从陶甗到青铜甗的过渡是在商代早期,此时青铜器造型仍是“仿陶”阶段,因此青铜甗的造型与同时期陶甗的造型类似。陶器制作技术的成熟为青铜器制作工艺提供了技术条件。考古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的陶鬲,就已经开始用成品器物作内模翻制而成。③模制技术能使器物的外形更为规整、美观,应用于青铜冶铸时发展为模、范翻制技术。现藏于铜陵市博物馆的变形夔纹分体甗,属于春秋时期的锡青铜器,通高58.2厘米

7、,口径38.8厘米。上部甑上绳索状双耳,很明显其模型有绳索绞股后成模,无范线,所以双耳的外范为整体范,以焚失法单独铸出无范线的双耳,再嵌入甑体的外范中,铸甑体时双耳即与甑体连为一体。④二、甗的功能及用途从出土甗的遗址中可以发现,其用途主要有三种,即作为炊具、礼器和葬具。首先,甗的主要用途是作为炊具。甗最初是作为炊具出现,其用途与现代蒸锅类同,它实际上兼具灶与锅的双重功能。最初的甗多为甑、鬲铸为一体,甑内没有箅子。后来甑的内壁铸上了三个三角齿,用于承托箅子。甑多为圆体,侈口,两立耳。商周时期的青铜甗的甑、鬲开始分铸,甑底穿孔作为箅子,箅下的榫圈与鬲口形成

8、子母扣。如此设计使甗变得方便灵活,易于使用。8商代晚期铜甗逐渐增多,出现了联体甗,出土于殷墟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