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AdvancedonTargetingDrugDelivery.ppt

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AdvancedonTargetingDrugDelivery.ppt

ID:52184710

大小:2.32 MB

页数:131页

时间:2020-04-02

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AdvancedonTargetingDrugDelivery.ppt_第1页
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AdvancedonTargetingDrugDelivery.ppt_第2页
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AdvancedonTargetingDrugDelivery.ppt_第3页
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AdvancedonTargetingDrugDelivery.ppt_第4页
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AdvancedonTargetingDrugDelivery.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AdvancedonTargetingDrugDelivery.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PPT专区-天天文库

1、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AdvancedonTargetingDrugDeliverySystem中南大学药学院药剂学系DepartmentofPharmaceutics,SchoolofPharmaceuticalScienceofCentralSouthUniversity姚瑶内容提要概述类别靶向性质量评价靶向性原理典型的靶向制剂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AdvancedonTargetingDrugDeliverySystem)2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DrugDeliverySystem,TDDS)一、概述药物特定靶向区域选择性定位浓集: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要求

2、:定向、定量、定时选择性浓集定位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细胞内载体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TDDS3概述特点定位浓集,高效、低毒控制释药,血浓恒定顺应性提高理想的靶向制剂应具备的三大要素:定位浓集、控制释药、无毒可生物降解TDDS4靶向给药载体类型:(1)脂质体(liposomes)(2)乳剂(emulsion)(3)微球(microspheres)(4)微囊(microcapsules)(5)纳米粒(nanoparticles)……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DrugDeliverySystem,TDDS)5概述靶向制剂研究应用:细胞毒素药物药物稳定性低,溶解度小低吸收或生物

3、不稳定性药物t1/2短,分布面广,缺乏特异性治疗指数低和生理屏障等TDDS6TDDS研究进展首先由EhrlichP在1906年提出;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材料科学的发展---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上了解药物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比较全面研究TDDS---制备、性质、体内分布、靶向性评价以及药效与毒理1993年:、创办靶向制剂专业期刊“JournalofDrugTargeting”---促进了靶向制剂的深入研究7研究进展近三十年来,靶向制剂已成为医药领域研究热点:已有产品在临床研究和应用;国外已有数家专门从事TDDS研究公司;拥有专利产品;我国已首创了中

4、药脂质体;在各种类型靶向制剂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TDDS8二、靶向制剂分类靶向制剂最初的含义是指狭义的抗癌制剂,但是随着对于靶向制剂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领域逐渐拓宽;目前从给药方式、靶向的动力源和靶向制剂的载体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广义的靶向制剂:包括所有具有靶向性的药物制剂TDDS9TDDS分类:(1)载体的形态和类型:可分为微球、纳米粒、脂质体、乳剂、单克隆抗体偶联物等(2)靶向源动力:主动、被动靶向制剂牵制靶向制剂前体靶向药物(3)靶向性机理:生物物理靶向制剂生物化学靶向制剂生物免疫靶向制剂双重、多重靶向制剂等10TDDS分类:(4)根据给药途径:口服给药

5、、静脉给药、鼻腔给药、结肠给药、眼部给药等(5)根据靶向部位:肝靶向、肺靶向、骨髓靶向、肿瘤组织靶向等111.相对摄取率:与普通制剂比较2.靶向效率:与非靶器官比较3.峰浓度比:与普通制剂比较三、靶向性评价三个衡量参数:TDDS123.1靶向性评价---相对摄取率re相对摄取率re:某器官或组织对靶向药物选择性re=(AUCi)p/(AUCi)SAUCi:第i个器官或组织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i)p:药物靶向制剂曲线下面积(AUCi)S:药物普通制剂曲线下面积re大于1表示药物制剂在该器官或组织中具有靶向性,re越大靶向效果越好;小于或等于1时表示药物制剂无靶向性;13

6、3.2靶向性评价---靶向效率靶向效率:表示药物制剂对靶器官的选择性te=(AUC)靶/(AUC)非靶(AUC)靶:表示靶器官/组织药时曲线下面积(AUC)非靶:非靶器官/组织的药时曲线下面积te值大于1表示药物制剂对靶器官比非靶器官更具有选择性;te值越大,选择性越强;143.3靶向性评价---峰浓度比Ce峰浓度比Ce:与普通制剂比较Ce=(Cmax)p/(Cmax)SCmax为峰浓度Ce值表明药物制剂改变药物分布的效果:Ce值越大,表明改变药物分布的效果越明显15四、靶向机理4.1被动靶向(Passivetargeting)4.2主动靶向(Activetargetin

7、g)4.3牵制靶向(Diversionaltargeting)4.4物理化学靶向(Physico-chemicaltargeting)TDDS164.1被动靶向(passivetargetingpreparation)即自然靶向:药物被载体通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肺等器官一般的微粒给药系统具有被动靶向性能微粒给药系统被动靶向机制:体内网状内皮系统(RES)中吞噬细胞,将一定大小的微粒作为异物而摄取,较大的微粒由于不能滤过毛细血管床,而被机械截留于某些部位。TDDS17根据微粒大小自然分布:粒径:>7um肺毛细血管机械截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