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城中村改造开发模式.pdf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城中村改造开发模式.pdf

ID:52208716

大小:552.29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25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城中村改造开发模式.pdf_第1页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城中村改造开发模式.pdf_第2页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城中村改造开发模式.pdf_第3页
资源描述: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城中村改造开发模式.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9卷第6期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年12月SichuanBuildingScience297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城中村改造开发模式郭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南阳473000)摘要: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比较独特而又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保留了很多优秀的地域文化遗产,而大规模的商业开发缺乏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城中村改造开发典型模式有:场所精神的广州猎德模式、有机更新方式的北京菊儿胡同模式和新地域主义的上海新天地模式。关键词:城中村改造;新地域主义;地域文化;有机更新;场所精神中图分类号

2、:TU98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1933(2013)06—297—03“村”在“城”中,但其发展却游离于整体城市发展之0引言外,传统民居、祠堂古树、石桥等等被完好保留。此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曾说:城市是一本石头的外,城中村村民靠着血缘、亲缘、宗缘、地缘多重因素大书,每个时代增添新的一页。在城市的每个发展结合成村民集体共同体,保留了很多优秀、独特的民阶段,都有其历史的积淀。城中村就是我国城市化俗文化遗产,体现在饮食习俗、邻里关系、生活方式、进程中一个比较独特而又普遍的积淀,见证了城市价值观念等方面。这些无形

3、的民俗文化是基于城中的发展。城中村有着丰富的不可再生的地域文化资村这一物质的载体生存和发展的,因而这些有形的源,而大规模高强度商业开发使这种资源消失殆尽,建筑本身也被赋予了文化的意义。“城中村中那些亟待加强城中村地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其本身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物’的概念,而已成为一种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及象1城中村与城中村改造征意义的村民生活的精神中心所在,深植于村民的1.1城中村现象内心世界之中”¨。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比较独特而又1.3城中村改造模式普遍的社会现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

4、济社会的城中村改造模式主要有:政府投资的改造模式,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时代遗留村集体经济组织自行改造模式,政府引导下开发商下来的大量村落逐渐被城市蚕食、分割、包围,形成投资的模式。实践中,大多是借助房地产开发企业“城中村”。城中村是城市的一块“夹缝地”,由于历进行整体改造开发。这主要是因为自20世纪90年史和管理体制等原因,造成规划管理无序,布局结构代起,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兴起,我国许多城市旧房拆混乱,基础设施缺失,环境卫生、消防安全等问题突迁改建规模不断扩大,商业性地产开发逐渐成为城出,极大地降低了

5、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了城市的整市房屋建设的主要方式,而且随着国家对商用土地体面貌,已成为阻碍城市化进程、制约着城市发展的有偿使用的强制管理(即走招、拍、挂程序政策),这“痼疾”。城中村改造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使城市土地更为紧张和稀缺,房地产企业为减少资味、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本投入,降低开发风险,同时希望利用政府城改政1.2城中村与地域文化策,注意力转向城中村,以有偿置换的方式对城中村在许多城市,都有其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城中实施大规模高强度的拆迁改造和商业开发。村,如广州的猎德村是始建于北宋时期的古村

6、落,北1.4商业开发缺乏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京的南锣鼓巷则与元大都同期建造,已有700多年实际上,早在2O世纪60年代,西方许多城市都的历史。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虽曾开展过大规模改造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更新”运动,其重点包括战后中心区重建和贫民窟的改造,当收稿日期:2012-06—13时在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思想指导下,城市更新运作者简介:郭红(1968一),女,内蒙古包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与理论。动主张大规模的拆建,取而代之的是“新国际式”摩E—mail:gh6368@126.com天大楼。然

7、而新的建筑与城市空间并没给人们带来298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第39卷更多的惊喜,相反城市文化、传统街区的历史感、人筑披上传统建筑形式的外衣,而是要继承传统建筑情化环境消失殆尽。中所包含的审美意识、设计观念、哲学蕴涵等。当前,我国城中村改造从规模、结果来看与西方3基于地域建筑文化传承的城中村的城市更新运动有些类似。在专业化、市场化的土改造模式地产权操作模式下,大规模高强度的商业开发必然会导致全部拆除、重新规划、重新建设的格局。不难3.1广州猎德模式——场所精神发现,现有改造模式忽视了村落文化保护的因素,其挪威建筑师和历史

8、学家伯格·舒尔茨认为,城后果不仅使一些具有文物价值的传统民居、祠堂、村市的背后蕴含着某种深刻的内涵,这种内涵与城市民社交活动场所灭失,更重要的是一些民俗传统、技的历史、传统、文化、民族等一系列主题密切相关,这艺、邻里关系因丧失了其存在的载体而难以传承和些主题赋予了城市空间丰富的意义。保护与延续这保护。千楼一面、千城一面比比皆是,“权力美学”些主题,就是延续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