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pdf

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pdf

ID:52332074

大小:201.1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6

上传者:qwe189537
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pdf_第1页
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pdf_第2页
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pdf_第3页
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2010年1月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an.2010第29卷第1期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SocialSciencesEdition)Vol.29No.1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综述李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的关系一直是发展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为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以便为这一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文章从亲子关系的不同侧面对儿童行为影响的研究、儿童行为对亲子关系影响的研究、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之间的双向作用的研究等方面对有关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对我国本土化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系研究的启示。【关键词】亲子关系;儿童行为;动态相互作用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004(2010)01-0134-03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的关系一直是发展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一方面,父母一直被认为是儿童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大量研究也表明,拥有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儿童通常会表现出较高的社会技能和较少的问题行为。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表明,儿童并非单方面地接受亲子关系的影响,儿童的气质、问题行为及其它心理病理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与父母建立的关系质量。因此,亲子关系与儿童社会行为之间很可能表现为一种相互作用关系。一、亲子关系的不同侧面对儿童行为影响的研究(一)父母的管教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影响的研究这是亲子关系领域中研究的最早、最多也最富有成果的一个方面。国内外有关的研究都肯定了父母管教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美国心理学家P.M.Symonds在研究中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等;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冷漠、倔强而逆反;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缺乏自信、依赖性强;让父母服从自己的孩子有很强的进攻性。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学者D.Bumrind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个性特点关系的研究、A.L.Baldwin等人进行的儿童个收稿日期:2009-06-08作者简介:李萍(1975-),女,甘肃定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134 性发展与母亲养育态度的研究和日本学者诧摩武问卷、家庭环境量表(FES)、儿童行为量表(CBCL)俊原关于双亲的教养态度与儿童个性发展的研究进行调查分析,也得出类似结论,即父母文化程度等也都得出类似的结论。那些既尊重儿童的独立和职业与家庭亲和度、儿童学业成绩等呈正相关。性,又坚持自己合理要求的民主型父母,有助于儿(三)父母意识对儿童影响的研究童形成自信、知足、独立、爱探索、自我控制、自我近年来,国外在亲子关系领域的研究开始出肯定、喜欢交往的性格特点;滥用家长职权的专制现一些新的趋势,其中之一就是关注亲子关系中型父母易导致儿童不安全、压抑、忧虑、退缩、怀的父性意识和母性意识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疑、无主动性、不喜欢与同伴交往,且在能力、自父母意识主要是指父亲、母亲对于妊娠、娩、育儿信、自我控制方面表现一般;对儿童没有明确要及亲子关系的态度,对为人父母的自信心与责任求、奖惩不明的放任型父母易导致儿童不成熟、依感,以及成为父母后对自身及配偶的评价及情感赖、胆小、遇到新奇或紧张的事物会退缩等。国内体验等。中国学者桑标等(2000)运用自行设计的在该领域的研究也相当深入,如孟育群(1992)采母性意识、父性意识调查表对300对父母作评估用《儿童十四种人格(个性)因素问卷》(CPQ中国与分析,探讨了父母意识的结构与内涵。因素分析修订本)和《亲子关系诊断测验》(PCRT)进行了关结果表明,母性意识可归为13种主要因子,累计于亲子关系对少年问题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影响的解释率为59.6%,其中最突出的是自我丧失感和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管教态度与儿童人格特征亲子一体感;父性意识可归为9个因子,累计解释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进一步得出结论,父亲率为51.2%,最为突出的是对家庭的接纳感和责管教态度对儿童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影响较母亲相任感。目前的研究一致认为,父母意识往往体现了对更为显著。父母的价值趋向,进而影响他们的教养模式及对(二)父母文化程度和职业对儿童行为孩子的态度。父母意识概念的提出,超越了以往儿影响的研究童个性发展研究中只关注父母教养方式等外显因父母文化程度作为家庭系统的结构要素,可素影响的局限,开始探究父母对儿童个性形成的直接影响家庭的心理环境和儿童发展;父母的职内在的、本质的影响。业类别则往往预示着不同的工作条件、社会地位二、儿童行为对亲子关系影响的研究和家庭的物质生活等,这些都与他们的自尊、抱负、价值观密切相关,转而影响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儿童气质及其它社会行为特点会影响亲子关和行为方式,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发展。日系的观点并不鲜见。Kagan最早提出了“气质假本学者村山良子通过研究得出下列结论:(1)父母说”,认为陌生情境法测量的亲子依恋其实是婴儿从事专门性职业,儿童个性一般表现为反省性、外气质上的个体差异。根据气质假说,“容易型”气质向性、友人多、不合群、协同性、钻研性、顺从性、意的婴儿更可能形成安全型亲子依恋,而“困难型”志力、虚荣心、责任感;(2)父母无职业者,儿童个和“慢热型”的婴儿则分别容易形成抗拒型和回避性一般表现为神经质、不健康、内向性、友人少、好型等非安全依恋。近期几项研究也表明,婴儿的气读书、协同性、亲切、决断力;(3)父母从事事务性质特点(如社会性恐惧)确实可以预测父母的教养职业,儿童个性一般表现为外向性、人际关系良行为质量和亲子依恋安全性。好、合群、做事慢、空想、自私、顺从性;(4)父母经儿童气质影响亲子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婴商者,儿童个性一般表现为神经质、不健康、反省儿期,近期开始有研究者关注儿童早期、中期和青性、内向性、友人多、喜欢群集、虚荣心、空想、自少年期的问题行为对亲子关系的影响。例如一项私、见异思迁、依赖、意志薄弱;(5)父母从事技术对青少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前测的内隐和外显问性职业,儿童个性一般表现为轻微神经质、外向题能够显著预测后测的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如性、人际关系不良、不合群、无协同性、不亲切、嫉父母的参与性以及给予自主)。对3岁儿童的观察妒、依赖、无责任感;(6)父母从事半技术性职业,研究也发现,儿童的抑制行为会影响父母对他们儿童个性往往表现为人际关系恶劣、嫉妒、不亲的反应方式,越是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抑制行为切、无责任感。我国学者杨志伟等(2000)采用定式的儿童,父母越是倾向于对他们做出较多的反应135 (如鼓励等),而且母亲的反应要比父亲更多。还有儿童的研究就考察了母亲反应性与儿童问题行为一项对3~11岁儿童进行的追踪研究也发现,儿童的双向作用,结果发现,ADHD儿童的问题行为能的攻击行为可以负向预测其6年后的母子关系质够负向预测母亲后来对他们的反应性,母亲的反量。另外,国内一项对儿童早期的追踪研究也表应性也能够负向预测儿童后来的问题行为。明,儿童2岁时的外显问题能够预测4岁时的母四、我国本土化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关亲惩罚性。因此看起来,无论在儿童早期中期还是系研究的启示在青少年期,内隐和外显行为都会对亲子关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亲子关系的研究应考虑社会文化的影响,我国对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互动之间的关系及亲子三、亲子关系与儿童行为之间的双向作关系的其他方面的内容研究甚少,而在行为深层用的研究机制方面的研究基本没有。我国学者应当在借鉴动态相互作用模型是一种用于解释儿童发展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本土化研究。的理论模型。自创始至今的30多年间,该模型逐亲子关系的性质是互动的,亲子行为间的相渐引领了发展心理病理学领域对于儿童心理病理关也是双向的。不仅要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亲子问题形成原因的思考、认识和实证研究。而动态相关系的交互作用,还要研究亲子性别的交互作用,互作用模型的核心成分就是儿童与其环境经验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亲子关系的交互作用,各种间的动态双向作用(dynamicreciprocaleffects)。典型家庭及非典型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以及亲子动态相互作用模型认为,发展是儿童与其环中存在不良行为(如家庭暴力、吸毒犯罪、品行不境经验之间持续、动态的双向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良等)的一方与另一方关系的交互作用。特别要重说,一方面,儿童发展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另一视行为机制等深层次原因的揭示。方面,外界环境并非独立于儿童而存在,而是受到亲子关系既贯穿人的一生,又在不同时期有儿童自身特点的影响。动态相互作用模型特别强不同的表现。因此,应根据亲子关系的动态过程采调相互作用过程的动态性,即儿童与周围环境间取不同模式和不同方法进行研究,体现阶段性与的相互作用是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生的。由此可连续性的统一。见,与传统的、仅强调环境影响儿童的单向作用模参考文献型相比,动态相互作用模型更为强调儿童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影响间接作用于自身发展。[1]张晓,陈会昌,张桂芳,周博芳,吴巍.亲子关系与问题行实际上,在亲子关系领域,早在动态相互作用为的动态相互作用模型对儿童早期的追踪研究[J].心理学报,2008,40(5):571-582.模型提出之前,从父母到儿童的单向作用模型就[2]王云峰,冯维.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J].中国特殊已经开始受到挑战,而亲子间的双向作用也已经教育,2006(7).开始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Bell的控制系统模型[3]石伟,张进辅,黄希庭.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的研究[J].(controlsystemsmodel)最早阐述了儿童与父母通过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1):10-14.上限控制和下限控制互相调节对方行为的过程。[4]王欣,苏晓巍,王岩,等.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随后,探讨亲子之间双向控制系统的研究大量涌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5):44-45.现,这些研究发现:儿童可以影响父母的行为反[5]孟育群.关于亲子关系对少年问题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应,后者继而影响儿童后来的发展,从而形成双向影响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2(9):15-23.作用系统。[6]桑标.父母意识、育儿焦虑、先天气质———独生子女与亲子关系研究的新热点[J].当代青年研究,1998(2):双向作用模型已被应用于亲子关系与儿童问6-10.题行为的研究。通过短期或长期的追踪测量,这些[7]桑标,唐剑.父母意识的结构与内涵初探[J].心理科学研究大多发现:亲子关系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存(沪).2000(3):279-284.在双向作用关系,亲子关系能够预测儿童以后的[8]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内隐和外显问题,内隐和外显问题也能够预测以理发展影响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后的亲子关系质量。如近期一项对7~10岁ADHD(下转第156页)136 生那里得到了明证。其引发的诸多问题,能让我们[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对如何深入进行教学改革,进行更深层次的一些2002.[3]王红.中国文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思考与探索。本文大胆提出存在的问题并最终做[4]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M].北京:中华书局,2007.出的粗浅解答,是期望能够起到一种抛砖引玉的[5]施国祈.元遗山诗集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1958.作用。[6]李铎.从分析到检索———计算机服务知识的时代[J].参考文献:文学遗产,2009(1).责任编辑:罗清恋[1]徐葆耕.漫话中文系的失宠[J].读书.北京:三联书店,2009(4).ThoughtsonGenreDivisionTeachingofChineseAncientLiteratureTANGYing;HEYu-lan(LeshanNormalUniversity,Leshan,Sichuan,614000,China)Abstract:GenredivisionteachingofChineseancientliteratureinnormaluniversityisaninnovationmadebyChinesean-cientliteratureteachinggroup,ChineseDepartment,SichuanNormalUniversity.Compraredwithtraditionalteachingmeth-ods,ithasobviousadvantagesandsomeprobingquestions.Keywords:genredivision;generationdivision;teaching;ancientliterature;reform(上接第136页)科学版),2002(2).ditspredictionfor47-year-oldchildren'sbehavioralprob-[9]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lemsandschooladjustment(inChinese)[J].Psychologi-版社,1997:310-323.calScience,2004(27):1041~1045.[10]俞国良,张登印,林崇德.学习不良儿童的家庭资源对[14]LvQ,ChenHC,WangL,etal.Parents'childrearingattitude-其认知发展、学习动机的影响[J].心理学报,1998(2):andchildren,sproblembehaviorsattwoandfouryearsofage174-181.(inChinese)[J].ActaPsychologicaSinica,2003,35:89~92.[11]陈会昌,梁兰芝.亲子依恋研究的进展[J].心理学动[15]LvQ,ChenHC,WangL.Reviewofchildrensproblembehavior态,2000(1).andrelevantparents’child-rearingfactors(Chinese)[J].[12]孟育群,等.少年亲子关系诊断与调适的实验研究[J].PsychologicalScience,2003,26(1):130~132.教育研究,1997.责任编辑:刘承云[13]ChenHC,ZhangHX,YinJL,eta.lFather'srearingattitudean-TheReviewoftheRelationshipbetweenParents-ChildRelationshipandChildren’sBehaviorLIPing(EducationCollege,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China)Abstract:ThestudyoftherelationshipbetweenParents-ChildRelationshipandChildren’sBehaviorareimportantfieldsinpsychologyandeducation.Inordertogetacomprehensiveknowledgeofcurrentsituationonthisfieldandoffertheclueonfurtherstudy,thispapersumsupthecurrentstudyfromthreeaspect:theinfluenceofP-Crelationshiponchilddevelopmentfromdifferentaspects,theinfluenceofChildren’sBehaviorontheP-Crelationship,theinteractionofParents-ChildRela-tionshipandChildren’sBehavior.Furthermore,thearticlediscussesseveralissuesinthestudyofP-CrelationshipanditsenlightenmenttoresearchinourcountryKeywords:parents-childrelationship;children’sbehavior;transactional15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