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pdf

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pdf

ID:52435068

大小:726.53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3-27

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pdf_第1页
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pdf_第2页
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pdf_第3页
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pdf_第4页
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5卷第5期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5No.52008年10月JOURNALOFCHENGDUUNIVERSITYOFTECHNOLOGY(Science&TechnologyEdition)Oct.2008[文章编号]167129727(2008)0520502206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1,2314付国民董冬王锋董满仓(1.长安大学资源学院,西安710054;2.中原油田博士后工作站,河南濮阳457001;3.胜利油田大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东营257061;4.延长

2、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延安716000)[摘要]以鄂尔多斯樊家川油田为例,通过综合分析开发地质、生产动态资料,研究了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河流相储层剩余油可细分为13种成因类型,其中井网未控制型、注采不完善型、层间干扰型、呈片分布差油层型、微正向构造控制型剩余油是注水开发后期主要挖潜的对象。在纵向上,剩余油分别呈分散相、片状、集合块状连续层状分布于单砂体不同部位,在渗透性差异较大的不同砂体之间由于层间干扰形成层间干扰型剩余油;在平面上,河道砂主体侧缘主要为决口扇或溢岸成因的薄层近未水淹剩余

3、油层和上倾尖灭型剩余油。而在河流相复合砂体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存在被漏掉的微砂体、微构造型、外延断棱型剩余油。[关键词]剩余油;成因类型;分布模型;河流相;樊家川[分类号]TE321[文献标识码]A河流相储层是中国大部分老油田主要储集类1剩余油成因类型划分型,其内部建筑结构极为复杂,平面、层间、层内非均质性较严重,造成注水开发中后期60%~70%剩余油分布格局的形成,概括起来讲,其一是的剩余油残存在未被注入水波及的区域。这部分由于井网控制不住及面积注水井网本身面积波及剩余油分布极为分散和复杂。而在油田开发

4、后期系数的差异造成的;其二在于储层的非均质性,断积极寻找并挖潜此类剩余油,已成为中国大部分层分割造成不连通性,以及注采系统与其相互配[1]~[3]老油田稳产的重要战略措施,因此,搞清这部分剩置关系和适应性。也有专家将剩余油成因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可以有效指导开发后类型简单归纳为井网本身控制型及干扰型两[4],[5]期油田的综合调整及剩余油挖潜,提高最终采收类。然而,河流相储层在高含水后期,剩余率。油分布极其复杂,以上成因分类不能有效地指导樊家川油田是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投产较早的具体剩余油挖潜措施的制定

5、。通过利用取心、试中小型砂岩油田,主要储集层下侏罗统延长组延油、数模、同位素吸水剖面、新钻油水井电测解释9油组是由多期不同规模不同类型河道砂体交错及生产动态资料,在分析储层沉积、非均质性、构叠置的厚油层,非均质性非常严重。经过十余年造、开发工程等因素对剩余油影响的基础上,将剩的注水开发,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层余油成因类型分为以下13类(图1):间、平面矛盾极其突出,产量锐减,采出程度仅为(1)井网未控制型剩余油。对河流相储层来14%;但根据密闭检查井和分段动态测试表明,油说,厚度小于1~2m,

6、宽度不足200~300m的微层内仍有86%的高度分散及隐蔽的剩余油。砂体较发育,甚至许多期次的主河道、废弃河道、[收稿日期]2007202220[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3CB214601)[作者简介]付国民(1968-),男,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油藏描述、储层地质学,E2mial:guominfu2000@163.com。第5期付国民等: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及分布模式·503·图1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成因类型Fig.1Thegenetictypeoftherem

7、ainingoilinthefluvialreservoirs串沟充填、决口扇等砂体都属于这类砂体。其含油丰度较高,但对大多数井网来说难以控制其分布,因而是剩余油的挖潜重点。樊家川油田如1-1y9单元的樊北125、樊1261、樊3251等井区位于窄小河道砂体,现开发层系未控制,形成剩余油潜力区。(2)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这是厚油层严重平面非均质性形成剩余油的重要方式。原井网只有油井或只有水井钻遇河道砂体,通过河间薄砂层将油水井相连;或油水井之间有大片低渗透层及断层遮挡,都有可能造成注采不完善,形成剩余1

8、-1油。樊家川油田樊5231井组y9单元中,在左右两条河道砂体拼接部位的樊325、樊3、樊425等井区发育河间薄层砂,河道两侧为漫滩席状薄层1-1图2y9砂体注采不完善形成剩余油分布砂,注水井樊224、樊1、樊423位于漫滩席状砂体,Fig.2Thedistributionoftheremainingoilcausedbyfaultinessininjection2productionin樊3、樊425位于河间薄层砂体,从而使主河道砂y9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