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曲《茨冈》音乐特征研究

合唱曲《茨冈》音乐特征研究

ID:5248285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07

合唱曲《茨冈》音乐特征研究_第1页
合唱曲《茨冈》音乐特征研究_第2页
合唱曲《茨冈》音乐特征研究_第3页
合唱曲《茨冈》音乐特征研究_第4页
合唱曲《茨冈》音乐特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合唱曲《茨冈》音乐特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合唱曲《茨冈》音乐特征研究  摘要:《茨冈》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舒曼创作的一首经典合唱。长期以来,这首作品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召力博得大众的喜爱,成为音乐舞台上常演的经典曲目之一。本文从音高、曲式、织体等方面对作品进行细部剖析、解读,进而对其创作特征进行总结,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及演唱者更好地把握这首作品提供帮助。关键词:音乐艺术;舒曼;《茨冈》;曲式;和声;声部处理;音乐特征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7茨冈是对一群自由流浪人的贬称。这群人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吉普赛人、弗拉门戈人、波西米亚人等。这群自由流浪者能歌善舞,居无定所,过着自

2、由、简朴的生活。历史上曾有许多艺术家以这个群体为对象,创作过诸多优秀作品。合唱曲《茨冈》是浪漫主义时期早期、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1810-1856)于1843年左右创作的《混声合唱曲集》中最后一首合唱作品①。这首作品自创作出版之日起,历经一百多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音乐性格获得大众的喜爱,也成为音乐舞台上常演的经典曲目之一。笔者试从曲式构建、调性布局、和声进行、音高组织、声部安排等方面对该作品进行解析,剖析该作品的创作手法,归纳其音乐形式和歌词内容的结合要义,厘清作曲家严谨的艺术态度和娴熟的作曲技法。一、曲式结构共性写作时期,调性是音乐作品的

3、核心控制力。在这一核心控制力之下,曲式成为作品逻辑发展、整体布局的一个手段。浪漫主义时期,由于强调音乐与其它姊妹艺术的融合,形成一些新的曲式构建思维模式,产生了混合曲式、自由曲式等曲式类型,从而推动音乐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有关这首合唱作品的曲式结构,就目前可查阅的资料来看,存在如下一些分析结论:1.中央音乐学院杨鸿年教授在他编辑的《合唱2》第153页中,将该作品曲式结构分析为对称式多段结构;2.上海音乐学院马革顺教授在他编辑的《合唱与合唱指挥简明教程(下)》第123中将其分析成三大段;3.广东海洋大学公共艺术教学部麦朝阳老师在其论文《合唱曲〈茨冈〉分

4、析》中将其分析出附加插部的三部曲式。这些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对该作品进行观察与解读,并将该作品置于某个规范化的曲式框架之下,为我们对这首作品的理解与认知提供诸多有益帮助。笔者认为这首作品属于无序自由曲式结构。理由如下:其一,形成段落的每个部分都有典型的和声终止式(K64→Ⅴ77→Ⅰ),每个段落的长度都在8小节以上,已经具有乐段的结构规模,且每个乐段为方正性乐段(4+4,4+4+4+4),乐段内部材料呈重复或模进关系。这种乐段结构与古典时期乐段的结构方式非常类似。其二,每个段落的内容基本上描述茨冈人的一个生活场景。其三,除了A、B段落采用相同的主调外,其

5、他段落的调性都有所不同,这表明各个乐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二、调性布局共性写作时期,调性是构建作品的最为重要的结构力。调性布局也成为每个历史时期特有的语言和标签。如古典时期主要为四、五度或平行调的调性布局,浪漫时期表现为三度关系调性布局,浪漫主义后期及20世纪初期常用增四度或二度调性布局等。在舒曼创作的这首作品中,我们发现主调是e小调,但在音乐发展期间却经历了G、C、F、D、A等调性的变化,使得全曲调性色彩丰富,和声张力强烈,极富艺术感染力。不过,在变换频繁调性中,有三种调性在作品中地位更加重要:主调e小调、关系大调G大调、C大调。这三种调性彼此是三

6、度关系,同时还构成以E为中心的对称结构。7这样的调性布局具有以下特点:1.与主调构成三度调性,这是浪漫主义时期典型的调性布局特点。2.e小调与G大调是关系调,G大调与C大调是属调和下属调的关系,这是古典调性布局特点。3.这三种调的主音恰好构成C大三和弦。这样的调性布局说明了作曲家的创作既遵循古典传统又具备浪漫精神(这种创作观可能与舒曼所处的浪漫主义早期的历史时期有关)。三、声部处理在这首合唱作品中,作曲家对合唱声部处理精细、富有特色。一方面反映出作曲家对合唱音乐高超的驾驭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作曲家将音乐与文学作品紧密结合的艺术主张。A段:女声二部

7、(同声)→加入男高(构成混声三部)→加入男低(构成混声四部,声部呈现完整),声部处理从高到低呈递增方式,合唱声部层逐渐加厚,音响趋浓,推断音乐逐渐展开,音乐情绪逐渐高涨,茨冈人逐渐出现在我们面前。B段:四个声部完整呈现,但男高与女高声部演出相同旋律,男低与女低声部演唱相同声部。其实这里四个声部合并成高低两个声部,而这两个声部在音高方面是相隔八度。因此这段旋律实际音响效果是混声齐唱,用f力度演唱,以此歌颂茨冈人自由流浪的生活。C段:采用复调织体,先从男低开始,依次叠加男高、女低、女高声部,从低至高逐渐完成四个声部的完整呈现,这与A段由高到低形成反差。

8、乐句采用短句陈述,每个声部都是后半拍进入,音乐活跃诙谐,恰当地描绘出茨冈人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场景。7D段采用传统的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