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学达性天_解_教育目的之存在论诠释

_学达性天_解_教育目的之存在论诠释

ID:5261419

大小:829.2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2-07

_学达性天_解_教育目的之存在论诠释_第1页
_学达性天_解_教育目的之存在论诠释_第2页
_学达性天_解_教育目的之存在论诠释_第3页
_学达性天_解_教育目的之存在论诠释_第4页
_学达性天_解_教育目的之存在论诠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_学达性天_解_教育目的之存在论诠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3年3月重庆高教研究Mar.,2013第1卷第2期ChongqingHigherEducationResearchVol.1No.2“学达性天”解———教育目的之存在论诠释张晚林,姜燕(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湘潭411201)摘要:本文就“学达性天”的历史源流及其教化意涵进行详细的疏解,并从存在论的角度论证“学达性天”何以应该成为教育的目的。同时,通过对费希特及杜威教育思想的疏解,证明其与“学达性天”之基本精神的一致与会归,从而证“学达性天”四字在教育上的世界性意义。关键词:尽性;知天;费希特;杜威;

2、实践[中图分类号]G40-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012(2013)02-0086-06存在论的角度切就“学达性天”何以能够作为教育一、引言的目的进行深入的学理诠释与义理论证。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休闲娱乐之去处不在少,但二、“学达性天”之学理源流可以怡情养性之所则常难觅。然而,有一个地及其存在论意涵方———古代书院———却不同,常是笔者心之所寄,一俟其可能,必去瞻望景仰。近年来,笔者先后拜谒了“学达性天”四字最早是康熙二十五年(1687武夷书院、白鹿洞书院与岳麓书院。这三个书院分年)御

3、题之匾额,分别颁给宋儒周濂溪、张横渠、邵别位于武夷山、庐山及岳麓山山麓,门前亦有涧水流康节、二程、朱子之祠堂及白鹿洞书院与岳麓书①过,全得造化之宁静与悠然;其设计也,内则亭阁画院。很明显,这四个字意在表彰宋儒(实则亦应包廊,外则飞檐翘角,尽显人情之自然与博雅。人置身括明儒)之学术精神以及由这种学术精神所主导的于其间,恍然有隔世之感。钱锺书曰:“大抵学问是书院教育理念。所以,“学达性天”四字虽然只在清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代康熙年间才出现,但作为一种成熟的教育理念,在[1]学必成俗学

4、。”此间玩味此语,倍生余韵与幽思。宋明儒那里已经完成。只不过,那时不叫“学达性这与书院里的醒目匾额———“学达性天”有异曲同天”,而是以“天人性命之学”或“天人之学”名之。工之妙。我们时常因“教育的目的为何”而纷争,而如“先生之文,尤长于诗,晚益玩心于天人性命之“学达性天”四字应该是教育目的之全尽而简明的学,其自乐者深矣。”(《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卷表述,至少人文教育应以此四字为依归。本文即从第四《华阴侯先生墓志铭》)又,“其为文操行率类收稿日期:2013-02-18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1

5、YJA720037)作者简介:张晚林(1968-),男,湖北大冶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86·在线投稿:http://cqgjyj.cqwu.net/张晚林,等:“学达性天”解②此,晚年益究天人性命之学,竟以寿终。”(元·王逢少,使得这四个字之精义未能得到应有的阐发与《梧溪集》卷一《题宋太学郑上舍墨兰》)又,“先生推明,进而使中国传统之教育思想在现代社会淹没致政归,设教宏运书院,日讲天人性命之学。当时称而不彰,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亦鲜有为明学贞予先生。”(清·沈佳《明儒言行录续

6、编》卷开发与光大。二)再如“非先王之言不道,以天人之学自修。”(宋那么,“学达性天”到底有何涵义呢?要理解这·李昭玘《乐静集》卷十七《谢徐州范教授》)又,四个字,必须先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教”的涵义。“此书还往,无一语不相勉以天人之学,无一念不相我们一般认为,教育不过观念的灌输与知识的传授,忧以国家之患也。”(宋·杨万里《诚斋集》卷一百一使懵懂者知之。但中国文化起始即不如此看待教《跋张魏公答忠简胡公书十二纸》)又,“君子学以慎育。许慎《说文解字》训“教”为“上所施下所效独……其常运而常静处,便是‘惟精惟

7、一,允执厥也”;训“育”为“养子使作善也”。这可以说尽得中中’。天人之学也。”(《明儒学案》卷六十二《蕺山国传统“教育”之心。从许慎的训诂中有两点须注学案》)由此可见,宋明时期,“天人性命之学”或“天意:第一,教育在于促成人的一种行为,而且,第二,人之学”确为普遍认同的教育理念,且得到了时人这种行为还是善的行为。但在中国文化看来,善的较高的评价与颂扬。但应该说“天人性命之学”或行为只可能从一个“仁者”或“真人”那里方可生发,“天人之学”之教育理念只是到宋明时方才显明与或者说,只要一个人是“仁者”或“真人

8、”,则自可产完成,并不是意味着这种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产生良善的行为。若不然,仅只是外在观念的灌输或物,其来实乃绍述于先秦原始儒家。实际上,在《论规则的传授,往往是无效的,甚至徒生虚伪。故孔子语》那里,孔子就有“下学而上达”的理想。另外,诸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如“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语·八佾》)这就是说,若一个人不是“仁者”,外在者为人。”(《论语·宪问》)都表达了类似的意思。的“礼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