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风俗文化与汉诗

汉代风俗文化与汉诗

ID:5272224

大小:280.1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07

汉代风俗文化与汉诗_第1页
汉代风俗文化与汉诗_第2页
汉代风俗文化与汉诗_第3页
汉代风俗文化与汉诗_第4页
汉代风俗文化与汉诗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代风俗文化与汉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4卷第3期德州学院学报Vol.24,No.32008年6月JournalofDezhouUniversityJun1,2008汉代风俗文化与汉诗昝风华(德州学院中文系,山东德州253023)摘要:汉代风俗文化对本时期诗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乐舞、宴饮、祭祀、方仙道信仰等风俗文化促进了汉诗的创作和传播;俗乐的流行造成了汉代歌诗内容的世俗化;乐舞、享乐、祭祀等风俗和风俗的地域差异影响到了汉诗的体裁、形式、语言和风格。关键词:汉代;风俗文化;诗歌中图分类号:I20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444(2008)0300200

2、4“风俗文化”是指广大民众集体创造、拥有和传家诚易知,易知复难忘。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承的文化类型,它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正如《琴引》开篇即云“:酒坐俱勿往,听吾琴之所言。”①法国学者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言“:要了解一件艺据此又可知,汉乐府诗中有不少作品是为供表演之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用而创作或在原作基础上改编出来的。[1]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不过,当今学汉代宴饮之风盛行“,饮酒而乐,使人欲歌”《(淮术界对汉代文学的研究多局限于文艺学或正统文化南子·说林》),酒宴成了诗歌创作的重要触媒。我的视角

3、,而较少注意到汉代风俗文化对本时期文学们在史籍中可以见到很多汉代帝王贵族大臣们饮酒的影响。实际上,汉代风俗文化对本时期文学从创而歌且自为歌诗的记载。如著名的《大风诗》就是汉作到传播,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高祖刘邦在酣饮于故乡沛县时唱出来的(见《史记·就汉代诗歌而言,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高祖本纪》)。东方朔酒酣,据地而歌,歌曰“:陆沉于一、风俗文化对诗歌创作和传播的影响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汉代的乐舞、宴饮、祭祀、方仙道信仰等风俗文中,蒿庐之下。”《(史记·滑稽列传》)商丘成于侍祠化对汉诗的创作和传播产生

4、过较大的推动作用。文帝庙时醉歌堂下,歌中有“出居安能郁郁”之句,因汉代人民普遍喜好音乐歌舞。在他们那里,歌此犯下了大不敬之罪,被迫自杀《(汉书·景武昭宣唱成了表情达意的一种重要手段,几乎张口即来。元成功臣表》)。司马迁之外孙杨恽被贬为庶人后,汉人不但时时通过歌唱抒发一己的喜怒哀乐,还常在给其友人孙会宗的一封书信中说“:田家作苦,岁常借此议论时事,品评人物,或总结生产和生活经验时伏腊,亨羊炰羔,斗酒自劳。家本秦也,能为秦声。等,今存汉诗中有大量作品就是他们的这种音乐行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为的产物。由于汉人对音乐歌舞的爱好,

5、社会上产仰天拊缶而呼乌乌。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生了一大批乐舞艺人,他们在各种场合所进行的乐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3]2896舞表演进一步促进了诗歌创作。汉画中的一些乐舞《(汉书·杨敞传》)可见当时一般人也每每在场景表现出汉乐府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酒宴间即兴自编歌诗而唱,以资娱乐。[2]或“一人倡,三人和”《(宋书·乐志》)的表演特点,汉代祭祀活动繁多,由此产生了为数不少的祭可见许多汉代乐府诗曾被应用于这种乐舞表演。祀诗。《安世房中歌》十七章《、郊祀歌》十九章便是汉乐府诗中时常出现“解”、“艳”、“趋

6、”、“乱”等为皇家祠祀而作。据《史记·封禅书》,当时的民间音乐专名,一些乐府诗还采用了直接面对听众的口祠祀有“鼓舞乐”。又《淮南子·精神》云“:今夫穷鄙[4]541吻,如《相逢行》有言“:不知何年少,夹毂问君家。君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由收稿日期:20080220作者简介:昝风华(1974),女,山东德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①本文所引汉代诗歌均出自逯钦立所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期昝风华:汉代风俗文化与汉诗21此看来,这类民间祭祀活动也是伴有祭祀诗创作的。宣帝时世人皆以“郑卫”

7、之乐“虞说耳目”《(汉书·王《后汉书·循吏列传》载,洛阳令王涣卒后,民思其褒传》);哀帝时曾因郑声泛滥,下诏罢乐府官“,然百德,为立祠“,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其所歌之诗即颂姓渐渍日久,又不制雅乐有以相变,豪富吏民湛沔自扬王涣功德的《雁门太守行》,至今犹存。又据《风俗若”《(汉书·礼乐志》)。东汉时新声俗乐依然盛行通义·怪神》,西汉城阳王刘章死后“,自琅琊、青州不衰。如桓谭“颇离雅乐而更为新弄”《(新论·离六郡及渤海都邑、乡亭、聚落皆为立祠”,祠祀时“烹事》),光武帝“每宴,辄令鼓琴,好其繁声”《(东观汉杀讴歌,纷藉连日”。时人所“讴歌”的想来也是

8、《雁记》卷十三);桓帝“好音乐,善琴笙”《(东观汉记》卷门太守行》一类的自作祭祀诗。三);灵帝“善鼓琴,吹洞箫”《(太平御览·乐部·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