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能培养“失去灵魂的人才”.doc

大学不能培养“失去灵魂的人才”.doc

ID:52729250

大小:56.50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3-30

大学不能培养“失去灵魂的人才”.doc_第1页
资源描述:

《大学不能培养“失去灵魂的人才”.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学不能培养“失去灵魂的人才”2013-06-2603:35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作者:于文秀有学者指出,当前,有的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化,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话语,道出了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频频出现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误入歧途的例子,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们不能只注重单向度的、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缺乏人文精神和道德自律的教育,会使我们的受教育者离生命、思考和良知越来越远。在实用主义幽灵的操纵下,人们被物质和利益绑架,精神、道德和灵魂无处安放。

2、其实,近些年,功利主义和商业化对教育文化的冲击和对大学精神的败坏,已成为全球高等教育的共性危机。前哈佛学院院长刘易斯在论著中,批评哈佛大学为加入全球化竞争而忘记了大学教育的责任。由于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缺失,大学培养出的人才被称为“没有精神的专家”“失去灵魂的人才”,甚至出现了“智育愈盛、德育愈衰”的困境。我们一直强调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但不少人缺少对教育文化的重视和思考,缺少对教育的真正敬畏。现行教育更多注重的是教学科研指标和数据统计,大多采用量化和等级的评价标准,各级教育部门强调的是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很少注重

3、对教育文化的理解和思索,以致我们的大学有“科研”“教学”和“学术”,却缺少“生命”的教育和“意义”的引领。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高尚人格的内涵,体现为温、良、恭、俭、让,其核心是“厚德载物”和“庄敬节制”的自觉自律型君子人格。深厚良好的教育文化的形成,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可持续性。它基于“人”的成长,并塑造人的内在心灵、文化习惯和自觉意识,体现为真理追求和价值追求的统一,是一种自由自主的精神素养,也是养护民族精神的深层支撑。教育应更加着眼于人文精神和操守的培育,真正将大学应有的人文教育和境界坚守等精神文化传递给学生,文化

4、育人和知识育人并行,使受教育者拥有现代的知识、独立的人格、平和的心态和深沉的心灵。古希腊一位哲人提出,人类至善至美的生活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肉体的无痛苦,二是灵魂的无纷扰。古今中外思想家畅想的彻悟真理、实现抱负的完美生活境界,皆须通过教育达到。教育文化首先应该塑造出人的自觉意识和自律习惯,淬炼心智,净化灵魂。既有开阔的人文情怀,又有精湛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培育出不媚世俗、不受引诱的精英和栋梁,将求真、守正的精神操守追求,贯穿于未来的职业和人生。(于文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