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尔泰与阐释学.doc

狄尔泰与阐释学.doc

ID:52764811

大小:2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30

狄尔泰与阐释学.doc_第1页
狄尔泰与阐释学.doc_第2页
狄尔泰与阐释学.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狄尔泰与阐释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狄尔泰与阐释学  作者:狄尔泰文章来源:浏览:581次   德国神学家弗里德利希•施莱尔马赫于1819年首次给“通用阐释学”定义为“理解文本的艺术”。施莱尔马赫认为,作品文字的含义在阅读过程中不是从字面上一目了然的,而是深深隐匿在“过去”时间阶段里的,要使它显现出来,只有依靠阐释的方法和技巧,利用科学方法来重新构筑当时的历史环境,否则无法把握作者的本意。他的观点在19世纪90年代被哲学家威廉•狄尔泰进一步发展。狄尔泰提议把阐释学看作一门科学,用来作为解说“人文科学”(指与自然科学相区别的文学,人文科学和社

2、会科学)各种形式的著作的基础。狄尔泰把人文科学看成是研究在世的、具体的、已有的经验的途径。他提出自然科学的目的根本上是应用缜密的、减缩的范畴来“解释”现象,而阐释学则是要建立一种关于“理解”的一般理论,其核心问题是避免误解。作为专门的文本理解,包含了对作品的解说,但必须有—个明确前提,即这种作品必须是完整表现了内心生命的质感,因而实质上是主体在场的。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哲学界引人注目地转向语言的意义及其使用这一现象,即所谓的“语言学转向”,将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文本看成是语言客体,认为文学批评的首要

3、目的是解说或阐明作品的“言语含义”,从而使人们对阐释学这种诠释理论的兴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当代复兴。其中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倾向:第一是以意大利理论家埃米利奥•贝蒂和美国理论家赫施为代表的。他们的理论观点来自狄尔泰的主张,认为对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含义能够达到客观的解说。赫施断言:“文本的含义就是作者的含义”——“作者意向中的言语含义”。文本含义承担的任务是显示这种言语含义在原则上是确定性的(即便在某些实例中是含混的、多义的言语含义),虽历经时间变化但保持稳定不变;从原则上说,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复现这种意义。作者

4、在写作时其言语“意向”并非他的全部心理状态,而只是利用语言规范的潜力,用语句来表达其中一个方面。所以一个读者在解说文本的实践活动中,只要懂得如何应用同一规范,就可以复现作者的意图以及他的表达过程。他还指出,假如文本的阅读独立于作者的意图之外,那么就意味着因理解的不确定性产生无限不同的意义。第二种倾向产生于狄尔泰的一个观点:对文学的文本和其他人文科学文本的真正理解,包含在读者表现的对“内心生命”的再体验之中。马丁•海德格尔则进一步将解说活动并入一种现象学哲学和存在哲学中,海德格尔的学生伽达默尔则修改了海德格

5、尔的哲学观,使之成为一种颇有影响的关于文本解说的理论。其哲学前提是:(1)影响理解的暂时性和历时性问题,是一种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现时态度,是每一个人作为个体存在的不可分割的部分;(2)要理解某种事物就必然牵涉到解说活动,这不仅是在阅读文本时;而且在一切个体经验中都是如此;(3)“语言”同“暂时性”一样,普遍渗透在个体经验的一切方面。在此基础上伽达默尔将这些哲学假设应用于理解文学作品时,把传统的阐释循环论转化为“对话隐喻”和“聚合隐喻”的论点。 阐释学  文艺学新学科之一。阐释学,又译作“解经学”或“注释

6、学”。其来源有三,即:古代的巫师占卜圆梦、基督教牧师讲经布道以及学者对远古典籍的注疏。19世纪,德国神学家和哲学家弗里德利希?施莱尔马赫把语义学和《圣经》注疏的局部规则结合起来,建立起总体的阐释学。施莱尔马赫从具体文字的诠释技巧出发,首先研究如何把阐释过程各个方面统一起来这一核心问题。他认为,关键是避免误解。在他看来,一段文字的意义绝不能从字面上一目了然,随着时光的流逝,过去时代的人们能够理解的内容,今天的人们已经不能理解,只有通过一套设释技巧,利用科学方法重建当时的历史环境,才能把隐没的意义再现出来。在

7、施莱尔马赫之后,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受当时实证主义精神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了诠释学。狄尔泰一直力图把历史科学改造成象自然科学那样确凿的知识。他认为,人类在生活中不断留下符号和痕迹,后人通过这些符号和痕迹,可以跨越时空距离与他建立起联系,通过阐释认识前人,认识当时的生活,最终认识到历史。而最能超越时空传诸后世的符号,是文字著述,是文学、艺术、哲学等精神文化的创造。所以,狄尔泰也把文字的理解和诠释看成最基本的阐释活动。但是狄尔泰看到了文字阐释过程中的“阐释的循环”这一现象。1900年以后,狄尔泰向现象学靠近。他运用

8、胡塞尔的“意向性客体”理论,把阐释过程理解为努力排除自己经验范围内的主观成份,重复别人意向的过程。  现代的阐释学是在传统阐释学与现象学结合以后产生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和汉斯一乔治?加德默尔,美国阐释学家E.D?赫希的代表作《解释的效用》(1967)也受到了现象学的影响。现代阐释学认为,历史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一种活的对话,应尽力清除实现这种对话的障碍。阐释学倾向于集中研究过去的作品,认为批评的主要作用是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